□于伯晶
歌唱演員再度分析作品,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構成,是提高演唱水平的必要步驟。
一首歌曲唱得準確、熟練后,還有必要回過頭來再度深入細致地分析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了解時代背景,通過對歌詞、節奏、旋律線特征、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的分析,把握音樂風格特點,將個人對作品的感情體驗融進歌曲演唱之中,運用自己的音樂思維展開內心的音樂想像,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較完整的聲音形象,對演唱的聲音特質、色彩變化、音樂的連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轉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發展的收尾變化等等進行整體的設計構思,然后采用最恰當的演唱手段來加以表現,調動一切的聲樂技術手段為塑造完整動人的聲樂形象服務。但聲樂技巧的使用要得當。對作品進行整體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歌曲的調式、調性是我們分析作品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曲作者對調式、調性的運用直接影響歌曲的基本情緒。作品的不同風格與調式調性也有一定的關系。要想正確表現作品并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必須注意分析好調式、調性。按常規講,大調式的歌曲,多表現雄壯、明朗、朝氣、積極向上或喜悅自信的情緒,如:《我和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而小調式的歌曲常表現柔美、抒情、憂傷或暗淡、悲哀的情緒,如:歌劇《草原之歌》選曲《飛出苦難的牢籠》、歌曲《大海一樣的深情》等。
但也有不同于這一規律的特殊情況的歌曲,中國的民族五聲調式更加明顯地影響著歌曲的風格,民族地域的不同,歌曲的風格則不同。
歌曲還具有各種不同的曲式,最常見的為:
(1)單段體:也叫一部曲式,一般由兩個或四個樂句組成,具有完整樂思的段落,每一樂句小節數相等的,稱之為方整性結構,如:《思鄉曲》、《我愛我的臺灣島》、《搖籃曲》等;樂句小節數不相等的,如有的樂句四小節,有的樂句三或五小節,稱非方整性結構,如:《高高太子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2)單二部曲式(AB段):由兩個部分——兩個樂段或相當于樂段功能的同等重要的樂段組成。第一部分(A段),多是主題鮮明、形象集中,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樂思的初步呈述,常采用完整的樂段結構。第二部分(B段),是樂思的進一步發展、對比、概括和總結。在歌曲作品中常引進新的主題材料同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雖使用不同手法與A段形成對比,但仍呈現結構上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的段落。如: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陽》和中國歌曲《五星紅旗》、《黨啊親愛的媽媽》等。
(3)單三部曲式(ABA或ABC):是由三個部分——三個樂段或相當于樂段功能的相對獨立的段落組成。它是在單二部曲式基礎上發展的結果,在保留第一部分樂觀段結構的基礎上,將樂句結構的中間部和再現部繼續發展的部分,擴大為具有獨立意義的樂段,從而使單三部曲式與單二部曲式有些相似之處。
單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段,多是與單二部曲式相同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樂思的初步呈示的完整樂段結構。但與單二部曲式相比,較自由。
其第二部分——B段,被稱為中間部(段),為一個對比的段落,它可能是樂段,也可能是相當于樂段的部分。它以表現的多樣手法,形成較單二部曲基的中間部更為充分和強烈的對比。
單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C段,可能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也可能是在第一、第二部分基礎上有層次的邏輯發展,可能是樂段或相當于樂段的結構。
單三部曲式可用來表現一個形象的多個不同側面;也可用來表達兩種或兩種以上對比的思想情感,刻畫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配合的音樂形象。對照單二部曲式而言,它是一種較為靈活,有一定容量,容易適應主題的特性和發展的使用率極高的一種曲式。如:《借月光看我家鄉》、《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黃水謠》等。
基于了解和掌握音樂的構成,分析調式、曲式,通過作品的內涵不同,從演唱中能夠清晰思路,體驗到段與段落的對比及表達的情緒,就應該用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技巧和方法處理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