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麗
在器樂(鋼琴等)演奏的創作中,“想象”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或指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想像是音樂感知與思維的中介。
“想象”是音樂活動中的重要心理活動,在音樂思維所用的主要方式——形象思維中占重要地位,對于音樂藝術中美的創造、美的欣賞起重要作用。
“想象”分為“再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以詞語、景物、音響的描述,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表現。“創造性想象”是對已有的表象經過分解、組合而形成新表象。
“再造性想象”多采用擬聲法、類比法、借代法和關聯法。
1.擬聲法:樂曲模擬某種東西發出的聲音,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到某種東西。如在音樂模擬雨、雪、風、鳥、獸、禽、蟲、車、馬、槍、炮等發出的聲音,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到雨、雪、風、鳥、獸、禽、蟲、車、馬、槍、炮等。如聽到《云雀》、《杜鵑圓舞曲》、《小天鵝舞曲》、《百鳥朝鳳》、《山鳥語》后,聽者自然會想象出其中的各種鳥鳴。
2.類比法:樂曲中高低、輕重等變化與生活中的某種事物的變化相類似,聽者感知這樣的樂曲后,自然會想象到某種事物的變化。如《天鵝湖》中《四小天鵝舞曲》中的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音樂變化,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到小天鵝在空中忽高忽低、愉快飛翔的情景。琴曲《流水》第五段富于流動性的回波型樂曲,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出一股股山泉溪流匯集到江河的情景。接連不斷的下行的模進音型,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出流水起伏跌落,一瀉千里的氣勢。六、七兩段七弦琴由低到高的拂式撥奏,聽者可以想象出水流回旋的情景。《江河水》中顫弓的運用,聽者自然會想象內心憤憤不平的情緒。
3.借代法:用某種事物所具有的音響特質來代替這種事物,當聽者感知這種特質音響時,自然會想象到這種事物。如描寫戰斗的交響曲,當聽者聽到槍、炮聲時自然會想到槍戰、炮戰。琵琶曲《十面埋伏》出現的戰鼓聲、號角聲,聽者自然會想象出激烈的戰斗情景。
4.關聯法:曲作者在很難直接表現某種形象或意境時,就借助于某種形象或意境相關的形象或意境來表現這種形象或意境,當聽者在感知相關的形象意境時,自然會聯想到這種形象或意境。如山高用樂曲很難有直接表現,但從由高而下流水聲,聽者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山之高。如花香用樂曲很難能直接表現出來,但由彩蝶翻飛聲,聽者會聯想到花香,因為“花香自然有蝶飛來”。如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中怎樣讓聽者感受到一望無際的江面呢?作者采用了關聯想法,它用洞簫演奏的一連串忽高、忽低、忽輕、忽重、忽隱、忽現的后半拍旋律就好象水鳥在云中穿行,在浪中嬉戲,在空中翱游,聽者感知后,自然由鳥兒的任意飛翔聯想到天高水長。
“創造性想象”多采用分解法、組合法、變異法、無聲法等。
1.分解法:某段樂曲,聽者感知后,想象分解出一些形象或意境。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天伯與祝英臺》開始部分,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優美動聽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展示出主題。聽者感知后,自然會想象分解出春光明媚、風和日暖、鳥雀齊鳴、百花盛開的幾多情景。
2.組合法:由幾個從不同角度,側面表現形象或意境的旋律,引發聽者想象而組合成完整的形象或意境。如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第一段,琵琶用彈挑、輪指手法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簫和古箏用波音手法描摩了遠處鐘聲回響,近處碧波蕩漾,把日暮江上恬靜、幽雅迷人的意境描寫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聽者感知后,內心自然會組合成江樓鐘鼓的形象意境。
3.變異法:某段樂曲,聽者感知后,引發想象出與原來表象不同的新的表象。
4.無聲法:某段樂曲停止后,聽者的想象卻沒停止,由此引發出無盡地遐想,常常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二胡曲《江河水》中第二段在第一段悲痛欲絕的樂段的基礎上,音樂進入了神情恍惚的意境,出色地表現了主人公內心復雜的隱痛情緒。這種過度悲痛之后出現的沉寂,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