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月
聲樂理論上的“民族唱法”,就是以民歌作為底蘊的。
我國的民歌是一種有著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的藝術,不僅古代詩人向它學習,就是今天的作家、詩人也應該向民歌學習,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有豐富的養料和強大的生命力。下面僅就我國民歌的優秀傳統談幾點淺見。
民歌是毫不粉飾生活的現實主義。高爾基說,對于人和人生活環境作真實的、不加粉飾的描寫,謂之現實主義。這種創作方法早在《詩經》中就已有所運用。《詩經》中那些優秀民歌,都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歌唱出來的,反映的是真實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國民歌一開始就開創了一條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這對后世詩人,把文學作為為社會進步而奮斗的工具有著直接啟發。漢代樂府民歌就是在《詩經》的基礎上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而且多發自社會最底層的聲音,直接表達著人民的愛憎。它以廣泛的題材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彌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些優秀傳統對后世的一些偉大詩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詩人杜甫就是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傳統,將現實主義詩歌推向高峰。
民歌又是想像奇特、感情熾熱的浪漫主義。不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值得學習,而且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也值得學習,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我國古代民歌中也是逐漸發展著。我們不僅可以從屈原的許多作品中間接地看到楚國民歌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如《九歌》),而且可以從漢樂府民歌和南北朝樂府民歌中的許多篇章中直接學習古代民歌中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如北朝《木蘭詩》中塑造的聰明勇敢的婦女形象——花木蘭。她代父從軍,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堅強和勇敢。把這些美德集中在一個普通女子身上,熱烈地歌頌,在當時那個特定環境是頗有意義的:她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所顯示的絕非某個女子個人的力量,而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智慧、勇敢的結晶。這對后世作家也不是沒有影響的。如電影《穆桂英大戰洪洲》中的穆桂英,她與前者雖有天壤之別,但二者都有共同之處:前者替父從軍,后者代父掛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較之前者更形象、更鮮明、更有個性。她為了攻破洪洲,首先整頓軍隊紀律,她不徇私情,當眾命令中軍將她新婚不久的、不服從命令的丈夫打了一頓軍棍,以正軍紀(當然作者絕非寫她無情無意,如后來的“賠情”)。這樣頗具匠心的寫法比前者更鮮明、更生動,也更能體現出當時社會中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我國古代民歌具有卓越的表現手法。先說比。就是比喻、比擬,是舉出事物來附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詞以切合事情的本質,不僅使形象更鮮明,本質更顯露,而且還兼有寄寓作用。如“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把統治者比喻連老鼠都不如的東西。在后世的一些詩人的作品中比喻也屢見不鮮,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比喻剪刀。又如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用西施來比喻西湖。
再說興。興在民歌中用得更多。興一般用于一首詩的開端,就是詩人觸景生情,先用一兩句話寫周圍景物,以引起下面的歌詞。它可以起到寓意、聯想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人看見河洲上的雎鳩成雙成對地在一起,互相一遞一聲地嗚叫因而聯想到人間的愛情和婚姻。
民歌中的比興大多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事物還只是獨立存在的客體,而《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象征的性質。詩人自比為女子,由此出發,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妒賢,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約比君臣遇合。此外,以駕車馬比治理國家,以規矩繩墨比國家法度。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由此可見,大量而成功的運用比興手法,是民歌的重要藝術特色之一,也是構成民歌作品具有濃厚風土氣息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我們當代的聲樂工作者,認真研究古代民歌,會對我國聲樂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