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
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文化消費行為和文化參與意識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傳統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己不能吸引他們來參與。相比之下,自娛性、求知性、競技性與休閑性的文化活動,受到群眾的喜愛。要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就要靠新的內容、新的展示形式和新的組織方式,來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比如,發揮文化站的陣地優勢,逐步開展智能文化、網絡文化等,充分發揮文化館的藝術培訓基地、科技知識的課堂、經濟信息的薈萃地和文化娛樂休閑場“四位一體”的功能。對于那些傳統的、民間的、或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式,使其呈現出新的特色。
構建適應新形式要求的群眾文化輔導運作方式。在文化工作中,實行雙軌制運轉,既保持文化館的“公益性”事業機構職能,又建立一套“公司制”的新的運轉機制。“公司”可隸屬文化館,可從事文化活動策劃、文化節目編導、文化演出團隊、舞臺安裝和設備出租等服務,可采取股份制經營方式。文化館的工作必須打破自我封閉的意識,以組合活動為中心,以藝術創作為先導,以文化網絡、設施、團隊建設為基礎,以特色文化為紐帶。培養起各類創新機制。活動的領域要從過去小文化服務范圍擴大到為企業文化、商業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社區文化等服務領域,全方位開展,全面實施項目帶頭人機制。在服務中培育、創立群眾文化自己的名牌,樹立形象,在競爭中確立自身的地位。
在觀念上創新,在體制上創新,在管理上創新,在網絡時代悄然逼近的現實狀況下,群眾文化封閉模式也將會隨之打破。它不是“舊瓶裝新酒”式的簡單改造,而應當是植根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的新綠——這就是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蟬蛻于“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的附擬模式,以產業的姿態獨立示人,以效益的追求證明自我。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10余年的歷程,但真正進入自覺時期是“九五”期間異軍突起,斬關奪隘。不僅為自己開辟出一片天地,而且為整個文化事業帶來生機,越來越多的文化事業單位,運用產業手段,在市場中獲得新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是我國文化產業應運而生的深刻根源;隨著經濟建設和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提出了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是我國文化產業生成并發展的內在動力;國外文化產業的迅猛推進,給了我國文化產業強烈的刺激和生動的啟示;最突出的原因,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下過來的文化事業單位,由于經費不足,普遍陷入困境,責任感和使命感召喚著文化工作者振作起來,尋找出路。這一切釀成了思考的風氣、研究的風氣。文化產業研究,從虛到實,從外部規律到內部規律;從宏觀到微觀,從個別到全面,從自我發展,到面對“入世”后的機遇和挑戰,從最初的吶喊,到后來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觸角觸摸到文化產業的方方面面,力求觀念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
“發展才是硬道理”。誠然,目前文化發展中,也有很多困難,但是不發展,困難就更大更多。發展的辦法之一,就是發展文化產業。真正的文化產業,從一定意義上說,抓住了大眾文化,也就抓住了文化產業的龍頭。大眾文化也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占有市場,并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這最大的目的。在這一目標驅使下,所有的文化資源,都有可能被這一文化形態納入市場,經過市場發掘包裝后,使其變成文化消費品。市場經濟使大眾文化更加大眾化、市場化。在利益的驅動下,大眾文化呈現了一派繁榮的景象。如林立的歌舞廳、夜總會、保齡球館,滿街的通俗讀物,棋牌俱樂部,滿櫥窗的通俗影碟、音碟,滿世界的通俗音樂會。大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大家庭的一分子,它的產生與傳播,一方面替代或添補了民眾對文化娛樂性活動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因它淺顯易懂,在不經意的娛樂中又完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要求,“寓教于樂”,形象地說明了了大眾文化對社會效益的追求。隨著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形成,文化向經濟靠攏,與經濟發展同步拓進,相信二者很快會達成默契。
讓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在政府部門制定確立的文化產業規劃、戰略與策略的指導下,開拓文化產業融資渠道,探索資源,為文化和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去努力進取,開創新世紀文化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