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偉
如果群眾文化脫離了農民這個大方向,就失去了群眾文化的本意。
“三農”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其突出表現為:
1.人口眾多、素質低、生產力差。
2.文化科技普及的薄弱,制約了“三農”工作的深化與發展。
3.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老套和內容單一滯后,缺少創新意識難以擺上工作日程。
“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只有真正地解決了人的問題,才能標本兼治,事半功倍。而提高農民整體文明及文化素質是關健所在。
1.納入日程、注重實效、常抓不懈。
鄉鎮做為農村的基礎,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與否,直接決定著當地農民的思想文化觀念和社會道德風尚、精神狀態等整體風貌的優與劣,而所有這些所形成的整體素質的高與低,則決定著“三農”在多大程度上的推進程度。
2.活動多樣喜聞樂見,是群眾文化真正繁榮的有力保證。
群眾文化在“三農”問題上的作用不可低估,似乎已成共識。但如何在吸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則必須動一番腦筋。
首先,隊伍建設是關鍵。沒有一支過硬的文化骨干隊伍的支撐,要想繁榮農村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談何容易,更不要說以此來推動“三農”工作了。
由于多年恪守單一娛樂功能,群眾文化的內涵顯得狹窄。以致造成了活動內容陳舊,活動形式多年一貫制的簡單重復,長此以往,必然造成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新鮮感。
所以說,群眾文化活動必須在新字上做文章,力求做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關注社會,貼近農民生活,引人入勝,常搞常新。
3.優化文化活動環境,抓好基礎,為“三農”培養本土的生力軍。
農村由于經濟活動相對滯后,致使對文化的投入相對較少,它不具備完善的硬件設施,無形中給大型文化藝術活動帶來一定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正視現實,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利用現有的條件,發揮村頓屯文化室、團支部、婦聯等群團組的功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群策群力,形成一種人人參與文化活動的合力,創造性地把蘊藏在農民身上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由被動地觀看,到主動地參與,使廣大農民在整個大的文化環境中,自我完善、自我發揮。自我提高、自我創造,全面提升文化境界、思想意識,以適應大農業的發展趨勢需要。
群眾文化必須以人為本,只有充分揮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層次、全方位地體現群眾文化群眾辦的特點,強化為“三農”服務的意識,徹底打破政府包打天下的束縛,給群眾以廣闊的發展空間,放水養魚,還群眾文化以應有的文化態勢,為農村“三農”工作在思想觀念、人文環境、文化素質等諸多方面提供良性的人才選擇,使其達到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1.倡導“大文化”意識。
農村群眾文化的根本著眼點在于繁榮鄉鎮農村業余文化娛樂生活,科學普及和商品經濟意識,以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適應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有效實施。
目前,由于城鄉間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文化的主體功能表現的不盡相同。因而,一些地方對文化所產生的穩形效益認識不足,造成鄉鎮地方政府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有形有產業經濟,而忽視了文化建設投入。實踐證明:農村文化科普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和作用于當地經建設的騰飛,它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正如一位偉人所說:“沒有文化節的軍隊,是一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可能戰勝敵人的。”
2.強化文化網絡建設。
文化網絡建設是抓好群眾文化的重要一環。鄉鎮、村屯、農戶三位一體的文化網絡是當前繁榮農村文化極為有效的載體。它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科學普及、農業技能培訓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文化的范疇講,解決“三農”問題的著眼點在于提高農村文化領域建設,只有解決了人的問題,“三農”才有真正解決的契機與動力。基于此,切實解決農民看書難等諸多問題迫在眉睫。文化網絡建設是龍頭,它帶動從單一走向多元,孵化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新型農民,為“三農”的發展奠定雄厚的人才資源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