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劉云鵬,李 坤,肖 俊,駱宇春
髖關節退變性關節炎以疼痛、關節腫脹、功能受限為其特點。開始以關節軟骨退變為主,繼發全關節炎,病程較長,影響生活質量[1]。對于晚期病變較重,出現關節畸形的患者,人工關節置換術臨床效果肯定。而早期或不能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無疑可以有效延緩病情發展,改善關節功能。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月,對髖關節退變性關節炎,玻璃酸鈉腔內注射,取得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48例 56髖關節。男 16例,女 32例。年齡 45歲 ~78歲,平均 64歲。左側 22例,右側 18例,雙側 8例。X線片:髖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和髖臼軟骨下面積不等的局灶性囊性變,或局灶性骨密度增高硬化,關節邊緣骨贅增生,嚴重者關節有輕度脫位改變。所有患者均用過非甾體類、活血類藥物,理療,封閉等,效果不理想。
1.2 方法 患者仰臥位,患肢外展 30°、屈髖 30°,置于牽引床,會陰部墊軟海綿,雙足固定,C型臂 X線機透視下牽引患肢,將關節間隙牽開 1~2 cm為佳。體外標記好穿刺點,為股骨大粗隆頂點上 1 cm。局麻下取 16 cm腰椎穿刺針在透視引導下刺入關節腔,拔出針芯,生理鹽水 20ml注入關節腔,可見注入的生理鹽水返流,證明穿刺成功。取 500 ml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關節腔,直至關節液清澈為止。沖洗完畢后關節腔內注入玻璃酸鈉 2 ml,拔除穿刺針,反復輕柔活動髖關節,使玻璃酸鈉在關節腔內均勻分布。術后即可下地,給予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期間避免劇烈運動。玻璃酸鈉注射每周1次,連續 4次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 ①自定療效標準。痊愈:關節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改善或基本消失,活動時偶有疼痛,關節活動基本不受限,不影響工作及生活;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②按髖關節 Harris評分系統評分[2]。
所有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 1年。Harris評分術前(76±3.3)分,術后(93±2.1)分。按自定療效標準:痊愈 22髖,好轉 30髖,無效 4髖,治療有效率 92.9%。
玻璃酸鈉,又名透明質酸鈉,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內的生理活性物質,是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酰胺基己糖組成的雙糖單位聚合而成的一種酸性粘多糖[3]。玻璃酸鈉是構成關節軟骨和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生理功能[3-4]。
本組病例采用穿刺方法[5]:在牽引床上將患側髖關節牽開 1~2 cm,透視引導下的關節穿刺,確保了穿刺的成功率。在關節被牽開的同時,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關節腔,可以徹底清除關節內軟骨磨損碎屑、微結晶、軟骨降解微粒和大分子炎性因子,改善關節內環境,有效緩解致炎因子導致的關節疼痛。同時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高濃度、高黏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關節滑液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的含量,增加關節滑液的黏性和潤滑功能,促進軟骨細胞分泌內源性玻璃酸鈉,持久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6]。另外,玻璃酸鈉的大分子網狀結構可以屏蔽細胞膜上的疼痛感受器,鈍化致痛物質對膜感受器的刺激,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
本組 48例 56髖關節采用該方法后,顯著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延緩病情進展,Harris評分由術前(76±3.3)分提高到(93±2.1)分,在治療過程中無 1例并發癥出現。該方法操作簡便,患者無需住院,易于患者接受。因此,對于早期髖關節退變性關節炎,髖關節沖洗、玻璃酸鈉注射是一種安全有效、效果明確的治療方法。
[1]孫 瑛.實用關節炎診斷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19-333.
[2]Dawn G.袖珍骨科備忘錄[M].曉牧,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65-166.
[3]凌沛學,賀艷麗,白若琬,等.玻璃酸鈉結構及理化性質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0,2(3):152.
[4]賀艷麗,楊曉紅,王韶進,等.玻璃酸鈉抑制骨關節固定造成的兔膝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1997,18(1):12.
[5]劉玉杰,王志剛,李眾利,等.關節鏡技術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6,12(4):256-272.
[6]王 勝,劉道兵,陳衛衡.關節腔內注射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29例[J].江西中醫藥,2008,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