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李 麗,龔曉燕,譚春江
軍隊療養院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按原蘇聯及東歐模式組建起來的,實行的是“供給制”式管理。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軍隊療養院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斷更新,但是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拓市場、服務戰場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將治療醫院“臨床路徑”的現代管理模式引入軍隊療養院,建立“療養路徑”管理模式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子。
1.1 療養路徑的對象 首先,應將進入路徑的對象即療養對象由老干部向在職干部傾斜,改變過去療養純粹是一種老干部福利待遇的觀念,把療養變為主要是在職干部糾正亞健康狀態、釋放工作壓力、緩解心理緊張、康復軀體疾病的保健手段,使療養院真正成為提高部隊戰斗力的加油站和倍增器。其次,針對不同的療養地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對象去療養,同一療養地的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也應該有所區別,切忌安排不相適應的對象甚至是禁忌者去療養,既達不到療養的效果,造成有限療養資源的浪費,而且大大地增加了療養院的醫療風險。
1.2 療養路徑的內容 療養路徑可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健康評估、共同課目、個性化活動,分療養前期、療養中期和療養后期三個階段來管理。療養前期:時間在入院后 3天內,主要是安排病史詢問、健康體檢及在此基礎上的健康評估,為療養中期的各項活動安排提供科學依據。療養中期:是路徑的主要階段,時間長短不一,主要是根據所患疾病或所處狀態(含健康、亞健康)而定,主要安排有共同課目和個性化活動,共同課目含醫療步行、景觀治療、理體療等,個性化活動既含共同課目個性化運動量的確定,又包括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所患疾病或所處狀態必須的療養活動安排(如:骨性關節炎安排的海沙浴治療,老慢支安排的慢支操及心理障礙安排的心理測試、心理輔導等),而且個性化的活動安排又可分層次來進行,如健康人組、老慢支組、冠心病組等,安排既要充分利用駐地的自然療養因子作用,又要發揮駐地人文等社會心理療養因子和本院人工療養因子的作用,既要有一定的運動量達到鍛煉的目的,又要照顧到療養員的健康狀況確保療養安全,真正做到勞逸結合。療養后期:主要是出院的前 3天,安排療養效果的評估、健康狀況的再評估、返回途中的注意事項及出院后定期的療效隨訪。整個療養路徑的內容安排要盡可能簡捷高效,充分調動療養員和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加強醫護療之間的溝通、協作與互動,把費用成本降至最低,追求療養效益的最大化。
1.3 療養路徑的時間 療養時間應改變以往 15天或 30天人為的做法,由不同的療養對象和療養疾病來確定,疾病療養時間應由主要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所需的最短時間、最佳療養遠期效果所需的最少時間、療養資源所能承受的最長時間等因素來綜合確定。同時,還應積極研究影響療養路徑時間的各種因素,充分利用自然、人工和社會心理等療養因子的作用,盡可能地縮短療養路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療養資源的效益[1]。
1.4 療養路徑的考評 目前療養一直在旅游、休假的低層次徘徊,療養院對療養的療效缺乏科學的評估。因此,療養院應組織專家制定各種疾病或狀態的療養路徑評價細則,定期組織機關、科室相關人員對各種疾病或狀態療養路徑的內容、時間、效果、成本等項目進行考評,找出薄弱環節,分析原因,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持續提高療效。療養路徑的考評要借鑒臨床路徑考評的成功經驗,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因素到多因素循序漸進;療養路徑的考評要實行信息化,依托療養信息系統盡可能做到隨時可查詢、可監控,達到信息有效的溝通和聯系,提高其準確性和時效性。
臨床路徑是一個用系統管理、過程管理等科學手段建立起來的質量管理模式,是一個基于標準化方式、綜合多學科的質量控制工具。它作為一種既能貫徹全面質量管理思想,又能節約資源的標準化治療模式,為醫院的質量建設提供了確實可行的管理手段[2-3]。它通常表現為以時間為序的表格式診療計劃或路徑圖,融入了質量保證、循證醫學、質量改進等先進管理思想,不斷對醫療服務過程的內容、效果及滿意度進行登記、統計、分析、比較和評價,促進診療行為的規范化,醫務人員相互協作、醫患溝通,同時也通過不斷的分析評價,進行持續改進。實行臨床路徑管理可以縮短平均住院時間,降低醫療成本,同時又不消弱臨床醫療效果[4-5]。
將臨床路徑的概念引入到療養院的管理中創立療養路徑,是為療養院探索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管理模式。療養路徑可理解為:由管理者、療養醫師、護理、營養、醫技工作者等多專業合作制定,有時間順序,能控制和持續改良品質,以療養員為中心利用駐地的療養資源圍繞某種疾病或狀態的一種多學科標準計劃和工作流程。它與臨床路徑具有共同點又有自身的特性,它既可以寬泛針對某一療養地的管理,又能具體到對某一疾病或狀態的療養管理。對療養路徑對象的管理既能提高干部療養的針對性,充分利用有限的療養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效應;又能有效降低療養院的醫療風險。對療養路徑內容的管理,實行標準化、程序化管理,既重組優化了療養工作的流程,又提高了療養院全面質量管理水平,使各部門根據路徑的需要,加強溝通積極配合,全方位地為療養員服務,進一步增強了療養院的團隊協作精神。對療養路徑時間的管理,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模式,區分不同的疾病或狀態,科學地制定療養時間,使療養資源的使用與所獲得的療養效果達到了最優化。對療養路徑考評的管理,能夠持續不斷改進并盡可能地減少路徑中多余的環節,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大大地降低了療養運作的成本,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確管理、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使療養院在競爭激烈的醫療保健市場有了可立足之地的基礎。
[1]王 俊.軍隊療養院優質服務的“五個一”模式[J].東南國防醫藥,2007,9(3):224-225
[2]歐志梅,蘇 維.全面質量管理視角下的臨床路徑新設想[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8):1472-1473.
[3]李麗靜,李寶珍.臨床路徑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07,8:32-34.
[4]趙寧志,劉文華,陳太平,等.現代醫院質量管理主要模式簡介[J].人民軍醫,2008,51(1):53-54.
[5]吉愛軍.醫院質量管理中臨床路徑模式應用現狀分析[J].中國病案,2008,9(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