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才國,張杰華,尹雪軍,牛富業,朱衛峰
低場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能對肌肉損傷進行診斷及分級,以便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某海軍陸戰隊在 2007年至 2009年夏天(每年的 7~9月)進行軍事訓練,運動形式主要有跑步、跨躍及跳躍等。其間先后發生小腿中上部劇烈疼痛來我院診治,先行 X線檢查未見骨胳骨折的 19例,其中右下肢 12例,左下肢 7例,均行低場 MRI檢查。19例均男性,年齡 18~35歲,平均26.3歲。
1.2 檢查設備及方法 采用中國沈陽東軟醫療公司生產的永磁型 0.35T低場 MRI掃描儀,使用膝關節線圈,檢查位置包括劇烈疼痛部位。常規采用T1WI、T2WI及 STIR序列,以冠狀位及矢狀位為主,輔以橫軸位,掃描層厚 8.0 mm,層間距 1.0mm,根據病灶大小加以薄層掃描。由 2名主治醫師共同做出診斷。
1.3 損傷分級 臨床標準[1]將肌肉、肌腱的損傷分為 3級,I級為牽拉傷,MRI表現肌肉、肌腱的形態正常,T1WI呈等信號或略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STIR亦為高信號,尤以后者為明顯;Ⅱ級損傷為部分撕裂,MRI表現為肌肉、肌腱局部不連續且有變薄松弛、損傷區水腫和出血;Ⅲ級為完全斷裂,MR表現肌肉、肌腱的連續性中斷,斷裂處充滿液體,伴有廣泛性出血,周圍肌間隙有積液。
本組 19例患者均有大腿下部及小腿中上部肌肉損傷,Ⅰ級損傷 12例,Ⅱ級損傷 5例,Ⅲ級損傷 2例。
3.1 磁共振在肌肉損傷中的掃描技術 肌肉、肌腱在 MRI上有顯著特征,對單側肢體進行掃描可以清楚觀察局部的解剖結構,對雙側肢體對比可以達到更加簡便、準確的效果。本組病例均進行了 STIR序列的雙側肢體冠狀位對比掃描,視野(FOV)應足夠大,使其在同一個層面內顯示所有損傷部位,以免遺漏。對發現損傷的部位,則應用小 FOV,以提高圖像的分辨率。在各種掃描技術中,以冠狀位 T1WI、T2WI為主,基本上能發現軟組織損傷的部位及損傷的級別,再加以矢狀位和橫軸位掃描,則更能反映損傷的細節。STIR序列,由于對場強依賴性低,在本機低場 MRI能取得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使損傷的部位非常敏感。而 T1WI可以清楚地顯示脂肪界面及提供詳細的解剖細節,T2WI脂肪抑制序列可判斷骨髓內水腫的情況。
3.2 肌肉運動性損傷的 MRI表現 正常肌肉表現為中等或略長的 T1弛豫時間與短 T2弛豫時間,運動性的肌肉損傷后,常引起受傷肌肉在組織的局限性或彌漫性充血、出血或水腫,伴有或不伴有肌肉纖維的撕裂,而這些病理改變在常規 X線片上通常無法顯示,CT上除非有明顯的血腫或斷裂,否則也無法顯示,MRI屬化學成像方法,對水分子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是顯示軟組織損傷的最佳檢查方法,尤其是 T2WI+脂肪抑制序列,脂肪的信號受到抑制,水腫的信號對比非常突出,同時還可以觀察到臨近骨骼是否受到累及,即使是輕微的骨挫傷也能非常清楚顯示[2-4],因此,當肌肉拉傷后,MRI可有效地顯示不同程度的挫傷、撕裂或血腫。
3.3 影像學技術比較 X線片對骨骼骨折能診斷,但對肌肉損傷診斷有限;超聲對軟組織損傷有較好的診斷作用,但對損傷細節滿意度不夠,受操作者的經驗影響較大;CT檢查對肌肉損傷除了顯示肌肉腫脹、血腫有價值外意義不大;而磁共振檢查則對肌肉損傷的異常信號特別敏感,且可進行多方位成像,不僅可以真實地反映肌肉損傷的存在,還可以明確損傷的部位和程度,對其損傷程度作出準確的臨床分級,為臨床提供全面、快速、準確和無創傷性的診斷結果[5-6]。
[1]韓月東.軟組織磁共振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344.
[2]黃 飚,梁長虹,曾 輝,等.膝關節外傷性骨髓水腫的 MR脂肪抑制術成像[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6):362-364.
[3]Brittenden J,Robinson P.Imaging of pelvic injuries in athlete[J].Br JRadiol,2005,78(5):457-468.
[4]Hwang B,Fredericson M,Chung CB,etal.MRI findingsof femoral diaphyseal stress injuries in athletes[J].AJR,2005,185(7):166-175.
[5]曲 輝.開展運動相關損傷的影像學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3):229.
[6]Huffhum GR,Safran M.Tears of the acetabular labrum in athlet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J].Sports Med Arth Rev,2002,1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