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重慶三峽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論中國健身氣功的養生價值及時代需求
楊 毅
(重慶三峽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文章通過對國家體育總局整理創編的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四種中國健身氣功的養生價值進行分析,論述了其在養生、養心、休閑、娛樂、文化傳承等方面都符合時代的需要,是值得推廣的養生活動項目。
健身氣功 養生價值 時代性
長壽健康是人們美好的愿望,更是人們幾千年來不懈的追求、探索。為了祛病、強身、延遲衰老,需要講究掌握養生保健的方法手段。傳統保健養生術層次多,從簡單到復雜各式各樣并存。中國健身氣功融武術、醫療保健和氣功于一體,不僅能強身健體、防疫治病、延緩衰老,還能開發智慧,挖掘人體潛能。所以說,中國的健身氣功是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健身術,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之一。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健身為目的,以較為和緩的形體活動為基礎,身心狀態趨向于調身、調息、調心合一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國健身氣功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十分豐富,本文主要探討目前流行的、國家體育總局整理編創的四種健身氣功:健身氣功·易筋經、健身氣功·五禽戲、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八段錦。通過對中國健身氣功養生價值的分析,更好地認識并發揮其在當代社會的健身、養生功能。
中國健身氣功·易筋經源自我國古代導引術,易:移動、活動、改變、變易、隱有增強之意;筋:泛指筋脈、肌肉、筋骨(主要指肌肉);經:常道、規范、方法。“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其變得強壯有力,以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養生健身方法。或簡單的說,“易筋經”是一種改變肌肉質量的練功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合,內靜以收心調息,外動以強筋壯骨。《易筋經》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魏伯陽《參同契》載:“脫換易筋是也。”練內名洗髓,練外名易筋。“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圣域在反掌之間耳”。可見此功法并非全在“易筋”,而是整體性身心并練、內外兼修的一套醫療保健養生功法。動者外動以易筋強骨,靜者內靜以攻心納意,集內外兼修之長,靜中求動(氣)、動中求靜(意)為宗旨,精練勤思,可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目前發現流傳至今最早的易筋經十二勢版本,載于清代咸豐八年潘蔚輯錄的《內功圖說》中。總的來看,傳統易筋經側重于從宗教、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等視角對功理、功法進行闡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錄于不同的著作中。現代易筋經繼承了傳統易筋經十二勢的精要,融科學性與普及性于一體,其格調古樸,蘊涵新意。各勢動作是連貫的有機整體,動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連綿,剛柔相濟;呼吸要求自然,動息相融;并以形導氣,意隨形走;易學易練,健身效果明顯。
中國健身氣功·五禽戲動作簡捷,左右對稱,平衡發展,既可全套連貫習練,也可側重多練某戲,還可只練某戲,運動量較為適中,屬有氧訓練,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調節每勢動作的運動幅度和強度,安全可靠。整套功法雖然動作相對簡單,但每一動作無論是動姿或靜態,都有細化、精化的余地。如“虎舉”,手型的變化,就可細化為撐掌、屈指、擰拳三個過程;兩臂的舉起和下落,又可分為提、舉、拉、按四個階段,并將內勁貫注于動作的變化之中,眼神要隨手而動,帶動頭部的仰俯變化。五禽戲的動作體現了身體軀干的全方位運動,包括前俯、后仰、側屈、擰轉、折疊、提落、開合、縮放等各種不同的姿勢,對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進行了有效的鍛煉。總的來看,新功法以腰為主軸和樞紐,帶動上、下肢向各個方向運動,以增大脊柱的活動幅度,增強健身功效。五禽戲功法特別注意手指、腳趾等關節的運動,以達到加強遠端血液微循環的目的。同時,還注意對平時活動較少或為人們所忽視的肌肉群的鍛煉。例如,“鹿抵”、“鹿奔”、“熊晃”、“猿提”、“鳥伸”等動作對肌肉群鍛煉具有獨特作用。
中國健身氣功·六字訣與臟腑的相應關系為:呵為舌音對應于心——火,呼為喉音對應于脾——土,吹為唇音對應于腎——水,噓(嘻)為牙音對應于肝(膽)——木,呬為齒音正對應于肺——金。“嘻”通少陽經脈,既可疏通膽經,又可疏通三焦經脈。中醫認為“少陽為樞”,通少陽即可調理全身氣機,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諸氣。因此,在六字的臟腑對應上,“呵——心,呬——肺,噓——肝,呼——脾,吹——腎,嘻——三焦”是合理而規范的。在六字讀音確定后,不同的口型會產生不同的內外氣息,進而影響體內臟腑運動和經絡運行狀況。“養氣功六字訣”中講:“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的形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六字真言”中要求,吐字時要體會“著力點”,“口腔內不同部位的力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個部位就是著力點,著力點的規定不是要求練功者用力發音,而是要求練功者在練習中逐漸悟出這個點,自覺感受這個點,自然隨和這個點,以保證發音的準確性和內臟和協共振”。
中國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八”字,不是單指段、節和八個動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種要素,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循環運轉。八段錦的功法動作柔和緩緩,圓活連貫。柔和,是指習練時動作不僵不拘,輕松自如,舒展大方。緩慢,是指習練時身體重心平穩,虛實分明,輕飄徐緩。圓活,是指動作路線帶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來直往,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它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協,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連貫,是要求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轉換銜接,無停頓斷續之處,既像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又如春蠶吐絲相連無間,使人神清氣爽,體態安詳,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和強身健體的效果。
21世紀,人類在發達國家的引領下走向休閑時代,中國努力營造和諧社會,極大地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這就對體育的形式和內容提出了新的需求。休閑是后工業社會人類發展的必然途徑。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將進入一個以休閑養生為特征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廣泛應用,為休閑時代的來臨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充裕的時間。我國從1995年起開始實行五天工作制,全年的法定節假日的增多,休閑將成為人們的重要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我國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大力把自己打造成休閑之都,這表明我國已經融入整個國際休閑文化的背景之中,并將逐步進入休閑時代。休閑時代的來臨,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幾十年,人們的身體觀念在發生著變化:強身——健身——養生。小康社會的體育需要休閑娛樂,人們以養生的方式獲得健康和保持健康的狀態。適應休閑時代的潮流,在小康社會特別應該推行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活動——中國健身氣功,對于弘揚中華文明,建構小康社會的體育新理論,挖掘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老齡化已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實,健康老齡化就是要在社會老齡化的情況下,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改善老齡群體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社會,使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過晚年。在已到來的21世紀,人口老齡化將達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程度。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達1.3億,21世紀中葉可能達到4億左右。這就需要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老人健康,老人有“好心情、好身體、好生活”。而中國健身氣功這種養生方法可以對健康老齡化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體育養生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中國的體育養生是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健身術,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之一。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中國健身氣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人民長期的生活、勞動之余在與疾病、衰老作斗爭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健身氣功發展的歷史悠久,它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起,有了大量的直接文字記載,形成了眾多的文獻資料,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功法及其有關的理論。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于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健身氣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通過對中國健身氣功的歷史的回顧,了解健身氣功的起源、形成、發展的過程和發展規律,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去繼承發揚傳統養生術,有助于我們去正本清源,對傳統養生的理論和功法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的認識,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
中國健身氣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人民長期的生活、勞動之余在與疾病、衰老作斗爭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于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中國健身氣功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促進中國健身氣功的發展,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既可以為休閑時代人們養生提供方法指導,又可以為繼承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提供有效載體。
[1]呂繼光.傳統保健養生文化導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高鶴亭主編.中國醫用氣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0).
[3]張湖德主編.中醫養生康復名著選讀[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11).
[4]陳青山等.傳統體育養生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
[5]孟景春等.中醫養生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
[6]蓋建武.民族傳統養生思維模式及其現代價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8):39-40.
[7]姚曉琪.古代養生觀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0):89-92.
On the Fitness Value of Chinese Fitness Qigong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Yang Yi
(P.E.College of Chongqi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Chongqing 404000)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lue of Yijinjiing,Wuqinxi,Liuzijue and Baduanjin choreographed b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their valu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n fitness,entertainment,leisure activit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y can meet the time needs,are worthy of popularizing.
fitnessQigong fitnessvalue epochal character
G85
A
1004—5643(2010)07—0080—02
楊 毅(1977~),男,講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