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繼光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武術傳播研究的新突破
庹繼光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文章從文化學和傳播學的視角對《中國武術傳播論》一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評論。認為《中國武術傳播論》作為國內武術傳播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學術價值可以歸納為:為武術傳播研究充實了根基;為后續武術傳播活動明確了“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方向。
武術 傳播 文化
郭玉成博士的《中國武術傳播論》,脫胎于他在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時提交的研究報告,作為與他同時在站學習的同門,當初我就有幸提前一睹這本論著的“芳容”,且出站答辯時專家組對該報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因此深知其學術價值非凡;不過,當郭博士把這本新著郵寄過來以后,我仔細閱讀過后仍感到相當的震撼:在出站報告完成后,玉成博士又補充了大量的最新資料,使得成果更新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說服力,論著的學術價值進一步提高。其實,素來以出版高質量傳播學論著而著稱的復旦大學出版社慧眼識珠,毫不遲疑將此書納入“新聞傳播學術原創系列”出版,足見他們充分肯定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這表明學術界已經認可了武術傳播研究的科學性以及郭玉成博士在該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以筆者管見,《中國武術傳播論》作為國內武術傳播研究領域的又一力作,最主要的學術價值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為武術傳播研究充實了根基;第二,為后續武術傳播活動明確了“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方向。
數千年來,中國武術在傳播中生存,在傳播中發展,可以說,一部武術發展史同時就是一部武術傳播史。從細處說,中國各種武術門派發展進程中最常見的師徒傳承,就是一種典型的人際傳播模式,而一些武術教練開館收徒,擴大教授的范圍,則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組織傳播的格局。從大的方面說,中國武術也是很早就開始了跨國傳播:當今風行世界的日本柔道古稱“柔術”,是日本一種古老的角力運動,明末清初中國的拳搏技藝傳入日本后,日本人逐漸吸取了中國拳術的踢、打、摔、拿等技術,結合本國國情形成了新的流派,逐步發展成為“柔道”;跆拳道的發展和演變也吸收了中國武術的營養,跆拳道起源于1500年前的朝鮮半島,其前身是朝鮮民間武術“花郎道”,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跆拳道糅合了中國拳術等東亞武術的精華,逐步形成了今日風靡世界的跆拳道運動。
如果說,最初的武術傳播大多是自發行為,缺乏高度的自覺性,那么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東西方體育交流迅速加強,武術的對外傳播活動逐步顯現出自覺意識: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德國柏林,參加第11屆夏季奧運會表演。由11人組成的中國武術隊在奧運會期間進行了多次表演,震動了歐洲,他們的雙刀、對拳、飛叉、太極拳等十八般武藝表演令歐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彩不已。本屆奧運會主席李德華博士說:“沒想到中國武術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意志報》、《漢堡報》等也發表評論,盛贊中國武術功夫精湛卓絕,富有藝術性、舞蹈性、高超精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更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積極促進武術進入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在中國的積極倡導下,國際武術聯合會于1990年正式成立,此后該組織不斷發展壯大,1994年國際武聯被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接納為會員,1999年國際武聯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臨時承認;2001年12月20日,國際武聯主席李志堅致函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代表國際武術聯合會和全體武術運動員,申請將武術運動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雖然未能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但國際奧委會批準由北京奧組委、國際武術聯合會主辦的“北京2008武術比賽”于8月21日—24日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這也是奧運史上非奧運項目首次與奧運賽事同城比賽。
一旦有了開展武術傳播的自覺,必然需要借助相關的理論知識,為武術傳播提供理論上的支撐,以有效提升傳播效果,促進武術走出國門,成為全世界人民得以分享的寶貴遺產,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郭玉成博士對武術研究的貢獻恰好在這個方面體現得非常突出,他和自己博士階段的導師邱丕相教授于2000年設計《武術體系框架》研究課題時,首次提出“武術傳播學”可作為武術學科的分支,此后郭玉成開始把傳播學理論系統引入武術研究領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武術傳播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后來以《武術傳播引論》的書名出版。對于這一成果,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劉海貴教授評價說:“論文選題新穎,見解獨特。把武術作為一個樣本來研究傳播學的有關問題,新鮮且有深遠的意義,在國內確實具有領先地位。”因此,劉海貴教授鼓勵郭玉成繼續深入研究,于是郭玉成順理成章地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師從劉海貴教授,繼續研究武術傳播課題,由此他也成為國內第一位研究武術傳播的博士后,此后郭玉成博士連續取得了多項頗有分量的科研成果:2006年,郭玉成博士負責的“中國武術國內國際傳播的理論與對策研究”獲得全國第一個武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7年,郭玉成博士如期完成博士后報告《武術傳播與文化傳承》,并最終形成《中國武術傳播論》出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郭玉成博士的《武術傳播引論》為武術傳播研究奠定了基礎,《中國武術傳播論》則進一步夯實了它的根基,將有力推動國內武術傳播研究活動的穩步發展。
眾所周知,武術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被世人公認為“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一大體育瑰寶。不過,就武術傳播而言,卻自古就存在著“術傳播”與“武德傳播”的分野,如北京廣播學院周月亮教授在其論著中,便將武術傳播歸結為“術傳播”。同時,許多人認為,武術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文化,武術的核心是武德,“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是凝結在武術運動中的道德觀念,也就是中華武術精神,為此很多武術門派都把練習武術當成人品錘煉和人格升華的過程,要求習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通過練武習德達到培養尊師重道、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良好心理素質和高尚道德性操的目標,而武德強調修身養性、鍛煉情操,正是民族精神、民族禮儀和傳統美德的外現。簡單來說,武術傳播可以分為武術技術傳播、武術文化傳播兩個主要范疇。
對于這一點,郭玉成博士始終有深刻的認識,他在《武術傳播引論》中對武術傳播作了如下定義:“武術傳播是指武術技術及與武術有關的文化,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一定的途徑,在人與人之間橫向和縱向的流動過程。”的確,武術來源于體育,但高于體育,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就展現了一種人體文化和精神再現:從文化的角度,以修身養性為目的、以道德教化為前提的武術文化透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魅力,以其獨具特色的東方運動表式和厚重的東方哲學理念,使世界各國為之傾倒,具有極強的時空穿透力;同時,武術對生命健康的特殊理念和獨特的運動方式,已經證明她具有世界性魅力。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武術傳播最為關鍵的是將中國武術文化傳遞到全世界,使其精髓能奉獻給全人類。因此,郭玉成博士很明確地指出:“武術傳播的核心是文化傳承,脫離文化傳承的武術傳播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在新著中提出:中國武術如今已經進入了“傳播傳統”的歷史最佳時期,在國家發展文化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優良環境中,中國武術要承接歷史責任,傳播武術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在本書中,郭玉成博士處處表現出“武術傳播當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自覺,因此對許多問題的探討顯得很有新意。
當前人們非常重視“軟實力”,也經常說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一個國家獲得文化軟實力,是指其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力,乃至成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里的主導性文化理念或觀念,武術是我國開展跨文化傳播的優良載體,我國向全世界推廣武術,加快武術文化的傳播,使世界從文化的層次上來了解武術,增加武術的影響力,讓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術文化這一寶貴的遺產,可以全面弘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使中國優秀的體育文化與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讓武術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與世界文化實現雙贏。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期間,一位擔任火炬手的山東臨沂八卦拳師如是說:“傳播武術精神也是傳播奧運精神。武術不僅可以健身,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力,更能培養人堅韌、刻苦的品格。這和奧運會提倡的更強的理念是一致的。武術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它的內涵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恐怕一輩子也研究不完。”一代武林宗師葉問的兒子葉準也說過:“中國武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像美國輸出迪斯尼、好萊塢大片,韓國輸出跆拳道,日本輸出動漫一樣,我們也要把武術當成一個強勢文化產業,向全世界輸出,讓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國的文化競爭力。”對于這一理論問題,本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進而得出結論: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國際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的“軟實力”。
當前國內非常流行武術商業化傳播活動,而且其中一些活動輻射面很廣,產生的社會影響也相當大,對此,本書也作了批判性的剖析,對其利弊都作了精到的分析,并形成了作者自己的獨立判斷:“商業武術是武術大眾化的傳播途徑,但是商業武術決不能追求泛娛樂化,可以肯定地說,武術文化走出民間、走向社會、走向大眾,是武術傳播的進步。但是武術文化傳播者要自覺充當武術文化的守護者,堅決捍衛武術文化的精神底線。”
甚至,對于“武術未能正式進入奧運會”這種令許多人扼腕的事情,郭玉成博士也從武術文化傳播的角度作了獨到的解讀:“其實武術沒有進入奧運會或推遲進入,也是中國武術不幸中的萬幸。因為,進入奧運會的武術其實是競技武術,競技武術推遲進入奧運會,就會給中國傳統武術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不要懊悔武術沒有抓住(北京奧運會)這個機會,我們應該慶幸武術有了更長的時間去完善,以在不久的將來貢獻給世界一個更加成熟的體育項目。”
當前,無論國內傳播,還是國際傳播,中國武術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國際傳播更是如此,中國武術種類繁多,動作和套路復雜,對外傳播武術技術有時難以奏效,而且零散的武術技巧并不能代表中國武術的精髓,相反,凝聚在武術中的武德精神,其核心觀點之一就是“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和諧”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學者認為,借助北京奧運會的契機和平臺,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及“和平、和美、和諧、和合”,還有《易經》中“和為貴”的思想融入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是東方文化對奧運文化的重大貢獻:“和諧”是人文奧運的靈魂,和諧是奧林匹克與中華文明的最佳結合點,許多國外奧林匹克研究專家也不約而同地強調“和合”、“和諧”思想是中華文化通過人文奧運奉獻給世界的最有價值的思想和理念。同樣的道理,我國大力推進武術的國際傳播,包括推動武術進入奧運會,就是希望武術的精神能融入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對奧運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而其關鍵便是廣泛傳播武術文化,這也印證了郭玉成博士的基本判斷:“武術傳播的核心是文化傳承”。
[1]郭玉成.武術傳播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69.
[2]郭玉成.中國武術傳播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4.
[3]周月亮.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史[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325.
[4]張永恒,馮惠玲.“和”,人文奧運之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1-20.
Another Masterpiece of Chinese Wushu Spread
Tuo Jiguang
(Sichuang Normal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g 610068)
From the views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Chinese Wushu Spread.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book as another masterpiece of Chinese Wushu spread study,has the following main academic value:it forms an sound basis for Wushu spread study;it tell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ushu to surround the core of culture.
Wushu spread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0)08—0019—02
庹繼光(1971~),男,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