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清
四十二式太極拳不同流派風格
文/張海清
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在四十八式太極拳技術風格基礎上,吸收諸家流派之長創編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綜合太極拳”。這套拳深得人們的喜愛,習者眾多,是國內外太極拳競賽場上的主項之一。然而我曾試探性地問過八九位曾經參加過各級太極拳比賽取得前三甚至折桂者四十二式太極拳具備哪些太極拳技術風格,他們頂多說出楊式、陳式,其他不知所云。我想,對不同流派的技術特點茫然不知,又怎么能展現各家的技術風格呢?誠然,在太極拳運動蓬勃發展日益繁榮的今天,人人都投到名家、名師門下學理練拳是有些勉為其難,但搞清楚其技術風格特點總是可以做到的,否則也就辜負了專家們為了傳承、發展中華古老的太極文化而煞費苦心進行編排的初衷。所以,筆者斗膽試對這套拳各流派技術風格作些詮釋,以饗拳友。
1動“右攬雀尾”。由13個分動組成,前12個分動具備了楊式輕靈穩健、和順安舒的特點。第8分動“轉體下捋”,兩掌只捋到腹前就做“轉體橫臂”、“弓步前擠”了,而不是兩掌捋到腹前再向后擺舉。這個捋當然有向下牽引之意,屬虛著。待對手想掙脫還沒得勢之際,我借勢弓步前擠把對方發出去,這是實。到第13分動“丁步按掌”為吳式特點,要求按掌時要展指凸掌,只有“展指”才能有氣貫指尖的感受,而“凸掌”又是與氣下沉密不可分的。然而,不少人把這個分動混同于“四十八式”的左單鞭“丁步勾手”了,丟掉了“丁步掌”這個分動。
3動“提手”。為楊式風格,右左掌上下形成合力撅敵臂,定勢時垂肘微往前推送,這才符合本式的攻防含義。
7動“撇身捶”。也是楊式風格,但“弓步撇拳”一定要以肩關節為軸,多半習者習慣以肘關節為軸,這樣動作顯得拘囿,降低了撇打力度。
8動“捋擠勢”。也是楊式風格,許多人擠式還能做出來,而捋式就特點不鮮明了。值得提醒的是,這里的捋是收腳后捋。對手的拳或掌擊來,我兩掌順勢黏其腕和臂,結合收腳弧形牽引,使其撲倒;若對方掙脫,我則乘機上步,雙掌搭腕前擠,將其發出去。
11動“開合手”。是孫式典型動作,在轉體時多用“開”、“合”與下式相連。值得注意的是“開”時宜吸氣,“合”時宜呼氣,多數習練者在開合時易犯憋氣的毛病。
12動“右單鞭”。也是孫式風格,它的特點是雙掌轉向外,如捋長竿似地向兩側分開,右腿成右側弓步。注意兩掌不可平均用力,定勢時右掌為實,左掌為虛。
14動“轉身推掌”。也是孫式太極拳“邁步必跟”的風格,一定要掌握“跟步按掌”和“轉體舉掌”時兩腿的虛實轉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轉體重滯的毛病。
15動“玉女穿梭”。下肢仍為孫式“上步必跟”的腿法,定勢采取了楊式的“弓步架推”的掌法。需注意的是,上架掌屈肘向左或右畫平弧旋腕時,有些人錯誤地將腕旋到了另一側肩頭,其實“上步收掌”應收到同側肩的上方,只有這樣待“弓步架推”時才能螺旋架掌。因“跟步擺掌”與“上步收掌”已完成掛帶對方手臂的著數,如果“收掌”收到肩另一側,被掛帶的手臂將輕易地脫離,“弓步架推”就失去意義了。
16動“左右蹬腳”。為楊式風格。右蹬腳后,向右前方落步,這樣左蹬腳才能到運動方向的左前方45°,又使下一個動作“掩手肱捶”左腳跟擦地向左開步順遂。而一般習者右蹬腳后,易犯“擺腳”上步的毛病,故而造成右蹬腳與運動方向同向的錯誤。
17動“掩手肱捶”。此動是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它是整套動作的難點,對沒有陳式太極拳基礎者來說要想練好更是難上加難。如“轉體合肘”時,腰、腿、臂左纏右裹蓄上勁,當馬步發拳時,右拳是滾旋直打,力從腰發,形成周身一體的松彈勁。
20動“獨立打虎”。為吳式風格,“提膝翹拳”要上下拳眼斜相對,形成上拳左擊頭、下拳右擊肋、右腳擊敵襠部的架式,因此要求右膝外展、腳掌內扣、足尖上翹。
26動“斜飛式”。也是吳式風格特點,分動“轉體上步”要上在運動方向的右前方(即對方的腳后跟處),“弓步分掌”時上體挺拔,不僅僅是右肩靠上,同時右臂要伸進對手腋下,力發在大拇指橈骨一側,迫使對方失掉重心而跌倒。
29動“退步穿掌”。腿法是從吳式倒卷肱借過來的,要領是左腿屈蹲,右腳貼近地面后撤,不要做成向后蹬踹的動作。
31動“獨立上托”。是從陳式拳法借過來的,左手叼撐,右掌前托,兩手合力向左后捋帶,右膝頂擊對方的中路。
32動“馬步靠”。此式采用推手大捋的靠,“落腳翻掌”時兩手下黏敵腕、上托其肘,合力撅其臂。對方掙脫時,左腳向左前方上步(伸向對方腳后跟處),兩腳約成90°,沉胯成半馬步,右掌助力,用左肘頓挫靠擊對手肋部??繐魧κ謺r重心仍保持在右腿上,有些人靠成左弓步或正馬步是不正確的,用左肩向后沖靠也是不正確的。
33動“轉向大捋”。這也是從太極拳推手大捋中借過來的動作。以右腳掌為軸,左腳向左后撤一步(約運動方向右后45°左右),右腿屈弓,當以左右前腳掌為軸依次向左碾轉時,重心移向左腿成側弓步。左拳外旋于腰間,右拳屈肘滾壓在體前,形成左拳右肘的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反關節制服對手。不少習者右肘滾壓到左胸前,這樣會使自己失掉重心,易遭對手墊步上體左移而跌倒。
34動“歇步擒打”。取于形意拳的勁道,周身要有一股向外的膨脹力,身法幅度比較大,在“歇步打拳”時上體要保持中正。
37動“退步跨虎”。“轉體落掌”是從孫式移過來的,兩腿屈蹲成丁步壓掌?!蔼毩⑻粽啤睍r,左腿屈膝右前舉,展平腳面,腳尖稍內扣,這是從外家拳“里合腿”借過來的,不僅可以撩擊對手的襠部,而且使下一式“轉身擺蓮”的落腳扣步更加順遂。
40動“右攬雀尾”。采用楊式風格,與前邊的“右攬雀尾”不同的是“轉體下捋”后左掌至右胸前,右掌向右擺舉,迫使對方失掉重心而撲倒。這個捋為實著。
太極拳畢竟屬武術范疇,著著式式蘊含著對立統一的攻防意識,如果離開攻防手段的展現就不是太極拳了。只有掌握這套拳的各種流派的技術特點,才能在競賽時把各流派的技術風格規范地展現出來,這樣既會使拳套顯得生氣勃勃,又能展現輕重緩柔的節奏,不僅表演者怡然自娛,也給觀眾、裁判帶來一種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