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楊毅
(蚌埠醫學院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武術發展研究】
武術發展的現狀與改革探析
張雷 楊毅
(蚌埠醫學院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文章采用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在對武術發展現狀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今武術發展所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論證,提出統一整合、文化融入、技擊性的回歸是武術改革之路的觀點,從而為武術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武術 發展 改革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吸取了儒、道、釋等傳統文化,形成了集搏擊性與修身性為一體的獨特體育文化體系。但在近代,被世人所津津樂道的武術卻面臨著推行與繼承的艱難,異化的情況也日趨嚴重。競技武術的出現更是讓傳統武術的發展撲朔迷離,套路越來越強調高難度,散手更是越來越像自由搏擊,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的缺失。當代武壇一度為鋪天蓋地的“滿片花草”所籠罩,與傳統脫節的那些蹦蹦跳跳,翻翻滾滾的“舞術”,還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師”、“法師”、“掌門人”、以及他們的“秘訣秘傳”之類,使武術黯然神傷,無所歸依,時至今日還不能說是“魂兮歸來”了。
如何來發揚繼承中華武術成為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問題。而無論是歷史還是武學文化都落后于中國武術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運動卻走在了當代武學發展的前列。甚至柔道和跆拳道已經走入了體育項目發展的最高階段,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并風靡全世界。一直高高在上被認為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武術卻走入了迷茫之途。這一現象讓眾多的武術學者感到迷茫。
目前中國武術主要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包含了眾多門派的套路、實戰技法和器械對練等內容。而競技武術是近幾十年來剛剛形成的體系,分為競技套路和散手兩個部分。競技武術套路是在集部分傳統武術流派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是為了中國武術的推廣與發展,但是在一些淺薄謬論的理論誤導下,出現了體操化、舞蹈化的傾向,以“規定拳”為代表的所謂長拳體系,成了“競技武術”的一枝獨秀,在事實上造成了單一風格一統武壇的局面。散手是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補充武術技擊性的內容。但是散手無論是獨創性還是他自身的文化性都是空洞的,與傳統武術結合總是感覺牽強附會。
這樣的現狀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方面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的格格不入。競技武術對傳統武術視而不見,而傳統武術始終對競技武術不予承認。另一方面,競技武術占據官方舞臺,于是傳統武術日漸邊緣化,并由此帶來瀕臨失落失傳的危機。這樣的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成了每一個武術學者的責任。武術的本質內涵是實戰性與技擊性的統一,套路只是一種練習的方式而非武術的本義,兩者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地辨證存在的。競技武術的出現把二者活生生地割裂開來,又不知道如何有機整合統一。
2.1 武術發展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宗教思想、中國哲學的影響逐漸把武術由技擊性轉變為一種“人文主導型的運動”。中國武術被視作培養人的禮儀和修身手段這一知行范疇。“中庸”和“中和”的價值觀長期影響并鑄造了中華民族和平文弱的性格,中華民族性好和平,不尚征伐,不喜窮兵黷武的擴張與侵略。在處理和異族的關系時,施之以先的是“修問得以來之”、“和撫四夷”的懷柔策略。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中,武術的技擊性越來越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崇尚“靜”所主導的套路,這樣就造成了武術發展中套路第一的一個誤區。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武術自成體系,各自封閉與獨立的特點也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武術的發展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個流派獨立發展割裂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交融。在今天我們提到武術總覺得博大精深,沒有統一的理論系統和概念。因此初學者剛開始學習時會覺得進入了迷宮,在不同的流派和風格間徘徊,更不用說是國外的初學者了。這也是中國武術無法進入奧運會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礙。因此,中國武術要走向競技性,就必須解構其倫理軸心觀念,并從西方倫理體系中尋找溝通、平衡、張力,以期中國武術走向世界。
在這里我們很有必要轉向與我們傳統文化很貼近的韓國去尋找答案。1955年朝鮮把自衛術改為跆拳道,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被列為表演項目,2000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目前世界上練習跆拳道的人數已經超過了6000萬。這著實讓每個中國武術人感到震驚。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他獨具特色的技擊技法和“克己忍耐,禮儀廉恥,百折不屈”的武學理念外,和競技體育的完美結合成就了跆拳道的地位。強烈的競爭性和技擊性以及加入的時代元素符合了世界競技體育的發展潮流。同時,他們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又大膽借鑒了拳擊、柔道等同類項日的長處,如比賽場地、評分規則等等。推廣者將跆拳道競技化,通過改革體制,適應比賽,又通過比賽完善體制,加強炒作宣傳,故在短短幾十年內,跆拳道在風摩世界的同時又一腳踢開了奧林匹克的大門。
2.2 強勢體育文化的入侵
文化全球化發展的速度迅猛,全球化使得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實現可能,但同時外來的文化也在挑戰我們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就是一種強勢文化的殖民過程,主流文化最終將在競爭中占據上風,而不順應潮流的只有被吞滅、同化的命運。我們不止一次聽說世界上每天有多少語言和民族傳統文化在消失,強勢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奧林匹克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對各種民族體育文化產生強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統攝作用。正在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擴張著,滲透著,彌散著,成為世界體育發展的“坐標系”。我們國家的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優勢體育項目是體育全球化帶給我們的有利方面,傳統武術的日益衰落則是體育全球化帶來的弊處。
西方體育文化在不斷影響中國的文化,世界杯、NBA、奧運會等成了世界體育的主流文化。就連與中國文化極為相近的韓國和日本文化也在沖擊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也不難怪日本一位學者寫道:“五十年之后讓中國人到日本學太極。”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的傳統武術還是這樣發展,那么他的預言完全有可能實現。傳統武術的改革是必然趨勢,否則明天的國粹將成為“他國粹”。
2.3 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事物是在不斷發展的,世界的發展是一個新事物不斷涌現舊事物不斷消失的過程。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事物被拋棄在歷史的長河中。笨重的石器被金屬器代替;方便的紙張代替了成堆的竹簡;電話和電報代替了飛鴿傳書……。不可否認,舊事物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確實是一種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是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允許舊事物長期存在。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在中華大地上存在并發展了數千年,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現階段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的生活方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傳統武術的一成不變肯定是和現在社會發展趨勢相沖突的。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觀念改變了,喜歡競技性、挑戰性、富于現代氣息的體育項目,而武術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
跆拳道和中國傳統武術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同樣在本國有上千年的發展,同樣有不同的流派,同樣屬于東方武學。在歷史上哪一個時代武術的影響力都要高于跆拳道。但短短數十年的發展,跆拳道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中國武術,成為東方體育的重要標志之一。原因是跆拳道進行了大膽深入的改革,對傳統武學的整理和發展形成了統一的體系,在競賽內容和形式上學習了日本空手道和西方拳擊等多個項目,逐漸完善了自身,使之成為了世界體育系統中一種完備的子系統,并且沒有丟掉跆拳道運動賴以生存的基礎——傳統文化。跆拳道的發展尊重了事物發展的主流,符合了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如果不進行這些改革,那么跆拳道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
3.1 統一與整合
門派林立,種類繁多是傳統武術的一大特點,在上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武術的整理和發掘發現各種自成體系的門派竟然超過100家。面對如此龐大的武術系統,很難用一個詞匯去描述他的特點。豐富傳統武術文化固然是好的方面,但是這也給武術的推廣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在這眾多的門派中肯定有糟粕、有雷同,這就需要去整理,去篩選,去重點有目的地發展。我們不能忽視武術套路的整合給武術發展帶來的貢獻,1956年,國家體委編制了易學的太極拳,對太極拳普及和推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85年,天安門萬人太極拳表演有力地強化了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程度。如果沒有統一的整理和推廣,很多傳統武術還都處于民間狀態,各自發展,參差不齊。
競技武術套路可以看作是對武術整合的一個趨勢,因為只有統一的東西才比較容易推廣。但是競技武術的整合很明顯有不足,只選取幾套拳種就創造了一種用于大力推廣的套路。比如現在的長拳就是在吸取傳統查、華、炮、紅等拳種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這幾種拳有共性嗎,選取的標準又是什么?顯然不是很清楚。對流派紛呈的傳統拳派,如何進行統一,取舍標準又如何制定,如何個規定法?這些都是理論性很強而操作難度很大的問題,不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聽取意見,不取得某一個拳種的多種流派的基本認同,但憑行政權威發號施令,指定某一家或某一種流派作為“規定套路”,要求天下人都要以此“欽定”為準,實在是一種十分荒唐可笑的行為。
3.2 技擊性回歸
武學的靈魂是什么?無疑是技擊性。武術如果喪失了技擊也就失去了生命。那樣的武術是一種“舞術”。“擊”為武術之源,戚繼光在《紀效全書》中寫道:武藝是“當兵防身殺賊立功的勾當”。傳統武術是含有技擊性的,只不過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強調對套路和基本功的訓練而非技擊。在建國后不久,各種規定套路在國家支持下經過規范化、標準化,達到了一統天下的高峰,鋪天蓋地地進入初、中、高等學校,各種全國大型賽事以及群眾健身活動中。而且“套路化”成為影響其他拳種發展的主流。帶來其他拳種走向套路競技的后期效應,套路儼然成了現代武術的代名詞。這樣以來,武術走向了一個極端,強調高、難、美、新的套路成了主流,武術成了中國特色的高難度體操表演,而所謂武術之魂已經被拋得無影無蹤。隨著對武術技擊回歸的呼聲的增高,20世紀80年代,競技武術把散手列入武術的一個部分。可以看出武術的技擊性已經得到了重視。
中國競技武術按照國際奧委會的標準是跨在表演項目和對抗項目之間的,競技套路是表演項目,散打是對抗項目。如果以套路的名義進入奧運會,那么武術就是表演性的項目,是一種類似于體操和雜耍的項目;如果按照散手進入奧運會,那么武術就是西方的拳擊加上泰拳的腿法,沒有絲毫的與傳統武術的關聯。那么武術如何來發展,技擊性放在首位是必然的。而現在所盲目的加入散打運動有點缺什么就補什么的意味,競技比賽中的散打不能滿足人們對格斗技擊的心理需求,在散打比賽中,我們所看到的恰是與其他民族別無兩樣的,人類共有的格斗技能,并沒有真正用上中國傳統武術的拳法。空手道、柔道同樣是以技擊性為主推廣到世界的,技擊中又包含了特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與一招一式相得益彰,沒有絲毫的牽強。
3.3 文化的有機融入
著名學者楊叔子曾經說過:“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沒有精神文化,不打自垮。”體育項目與文化是緊密相聯系的,兩者不可獨立存在。沒有缺乏文化的體育項目,只有文化而沒有體育形式就更談不上是體育。體育項目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如果說項目本身是體育的一個外在形式,那么文化就是體育的內在靈魂。美國的籃球文化,巴西的足球文化都在項目外在形式上凸顯許多特殊文化的身影,才造就了項目的發展與傳播。提到武術就不可能不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武術發展的土壤。武術根植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是東方農耕文明中形成的,是東方傳統文化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整體理論中講求一種“調和”,追求一種動態的“和諧”,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內外合一”,注重和諧、統一的內外兼修。此外,儒家的禮學思想,道家的修煉學說,釋家的虛靜文化等等都為武術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了如此門派眾多,形式多樣的傳統武術。武術的改革是必然的趨勢,在改革的過程中對文化的融入是極為重要的。而現實中我們很難去概括武術的理念具體是什么;武術的精神具體是什么;習武的目的具體是什么。包括一些可以反映文化的具體形式也沒有做好。小泉八云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柔術的真正奇妙之處,并不是那些專家的最高的技巧,而是那全部的技術所表現出來的東方思想,永不以力抗敵,完全用他自己的氣力——那就是用它自己的努力,打到他自己。”傳統的文化與武術積極性的融會貫通是追求武術技擊回歸的最高追求。
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之間的矛盾,套路與技擊何為主流的矛盾是阻礙武術發展主要原因。如何做到技擊與套路的地位和有機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是武術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如果想讓中國武術更好的推廣和傳承下去,統一是一個趨勢。提起武術的概念不能感覺到無限大的外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很必要的。傳統的東西不一定是好的,我們在歷史的發展中正是一個不斷接受并發展優秀新文化的過程。任何的改革都不是盲目的,片面的,武術的改革同樣如此,競技武術技擊性缺乏就加入了散打。這樣一來技擊性是提高了,但是散打和套路的結合點在哪里?改革要抓住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借鑒與武術相近的跆拳道和柔道的經驗。我們期盼有一天武術在古老厚重的中華大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1]馬明達.說劍從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程大力.中國武術發展大戰略、保護與改革[J].體育文化導刊,2005(2):16.
[3]王 崗,吳 松.中國武術: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7(2):22.
[4]劉玉江.跆拳道的發展對中國武術的啟示[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4):53.
[5]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憂思錄[J].體育科學研究,2005(4):2.
[6]李 蕾.對21世紀中國武術發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11):25.
[7]馬明達.應該重新審視“國術”[J].體育文史,1999(5).
[8]戚繼光.紀效全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9]邱丕相. 中國武術文化論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楊 弢,曹 萍等.武動奧運再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7(10):45.
On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the Reform of Wushu
Zhang LeiYang Yi
(Phi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3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Consequently,it is suggested that Wushu need unity,need absorb the traditional tulture,and need the fighting elements.These suggestions have offered helpful references and val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shu.
Wushu development reform
G85
A
1004—5643(2010)03—0010—03
1.張 雷(1 9 8 2~),男,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