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湃陳愛軍蔡智忠
(1.天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2.天水一中,甘肅 天水 741000;3.天水師范學院體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1)
隴右地區鞭桿舞研究
雷 湃1陳愛軍2蔡智忠3
(1.天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2.天水一中,甘肅 天水 741000;3.天水師范學院體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1)
鞭桿舞是融武術、舞蹈于一體的一項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需求存在很大程度契合。通過對鞭桿文化內涵的研究,提出了保護鞭桿舞的歷史價值。
體育文化 隴右地區 鞭桿舞 價值 保護
隴右地區是一塊文化的沃土,生活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隴右先民所創造的隴右文化。以其歷史久遠,內涵獨特,特色鮮明和影響廣泛,而在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隴右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同生同榮,匯聚交融,共同滋養和傳承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1]鞭桿舞為隴右地區璀璨耀眼的一塊奇葩。2008年6月,它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鞭桿舞是祖先在漫長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2],鞭桿舞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激昂,讓人們領悟到遠古時期原始藝術之美,是人們研究秦文化的活化石。[3]鞭桿舞代代相傳不衰,并在傳承中不斷完善,不僅對挖掘先秦人們最初的生活形態、生活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承載著秦人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民間文化活動。先民經提煉、加工、創造而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特色,完整表現手法和嚴謹的表演手法,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體系,具有中國傳統舞蹈傳統的經典性、概括性、規范性。然而現實生活、鞭桿舞處于若有若無、至于旁側的尷尬境界,它的傳承與發展迫在眉睫,需要世人的高度重視。因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宜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挖掘鞭桿舞的內涵中外延,然后加以保護和利用。
據考究,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由于受寒冷氣候的影響,導致齊家文化及其農業解體,從而出現了以辛店、寺洼文化為代表的游牧文化的形態,同時,隴右地區又成為周秦文化的發源地,自西周至春秋戰國以來,隴右地區在秦人的長期經營下,最終形成了與當時自然條件相適應的以半農半牧為特征的文化,這標志著隴右地域文化經過獨立起源到仰韶時代前期與中原文化的匯流,再到仰韶晚期開始本土文化和農業文化轉向游牧文化的復雜而漫長的演化之后,終于趨于定型,突顯出馬的價值。受時代所限,馬在當時不僅具有牽引車輛,運載貨物,耕種拉犁的經濟功能,而且是當時軍事斗爭和信息傳遞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中外的基本載體,當然最重要的是為了擴充和統一版圖的需要。
在約3000年前,秦人先祖非子因在天水放馬灘及秦嶺山脈一帶為周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為周的“附庸”,號曰“秦嬴”,天水因而成為秦人歷史的開端和秦王朝建國地點?!妒酚洝で乇炯o》中記載,秦人首領從中裔到秦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就犬丘”,并以善養馬著稱。后來秦莊公、秦文公均居西犬丘,西垂。鞭桿舞是當時秦人亦牧亦兵,利用當時犬丘這個遠離戰火的“西垂之地”休養生息,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真實寫照。鞭桿又稱短棍,是武器的一種,長約三尺,木質堅韌,粗細均勻。秦人在長期牧馬的過程中拿鞭桿趕打馬匹,口中喊唱牧歌,最后演化成一種民間舞蹈。此舞蹈以舞蹈動作和武術動作為基礎融合而成,后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套路,鞭桿舞的衍生與當時的情景是分不開的,馬匹之多派生了鞭桿舞。據記載,西漢時,太仆寺轄有六牧師苑,分布于北地、西河兩郡,又在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設有牧苑36所,由官奴婢3萬人專養馬30萬匹[4],秦漢時期隴右地區是國家的養馬基地,故“涼州之畜天下曉”,北魏“馬至二百萬”[5],這說明隴右牧業空前興盛,馬匹之多。當時,牧馬者須帶器械來驅趕馬群,長的器械未能達到驅趕功效,經過長期的嘗試,短的鞭桿對驅趕馬群效果成卓。同時我們可以推測先人牧馬的情景,在驅趕馬群時,牧馬者后面的馬匹對牧馬有沖擊,為了安全,短的鞭桿可以擊打后面的馬匹,以免自身傷害,同時鞭桿起到馬鞭作用,用來驅趕自己所騎馬匹和自己兩側的馬匹。因身體的特殊要求,牧馬者多數都是男子,且有健康的體魄,方能擔受牧馬者的角色。
厲兵秣馬,沙場征戰。秦自非子于公元前872年始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歷時651年。秦氏家族的馬兒在這里也養了超過651年,馬背上的這種鞭桿舞文化便在陸地上潛移默化的形成、傳承與發揚。鞭桿舞驅趕馬匹的動作必具有武術之勢,具備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有別于其他古代武術的特點。
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中西藝術文化交流和融合。秦漢時,西域諸國的音樂大量東傳,并在中原流行開來,這一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的西域樂器主要有箜篌、琵琶、故茹、胡笛、胡角。同時,這個時期隴右地區的樂器甚多,僅在《詩經》一書中記載涉及的器樂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鐘、鉦、鈴等21鐘,吹奏樂器有蕭、管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2種,現存下來的鞭桿舞的配樂,還有先前的器樂。這說明當時統治者對牧馬者的生活的重視程度,從另一方面說明鞭桿舞已經進入宮廷舞蹈的系列,因為宮廷舞蹈反映著統治者的政治意向和政治意圖。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牧馬者生活單調乏味,在余暇之余,牧馬者聚居一起自娛自樂,談牧馬之道與鞭桿使用之道,為了表達舒暢的心態,他們翩翩起舞,把馬背上的技藝運用到現場虛設在馬背上來驅趕成千上萬的馬群,頓拙分明,酣暢淋漓。原始的表演態勢吸引了眾多牧馬人及家屬的圍觀。為了烘托氣氛,當時的器樂便滲入到鞭桿舞中,喝甘醇馬奶的牧馬人激發對牧馬的樂趣,身臨其境,口里念念有詞;牧馬人互相敲打鞭桿,發出清脆之聲,在這種愉悅、融洽的氛圍中,慢慢出現了鞭桿舞配樂的雛形,時遷月益,鞭桿舞的配樂日趨完善。
鞭桿舞通常為四人一組,最多時可有24人、32人或64人同時舞蹈??梢姳迼U舞對人數有一定的限制和蘊意,4人表示古代人們祈求四季平安、太平盛世的意義,24人表示一年的24節氣,32和64人表示伏羲八卦的自然和諧精神與天地合一之美。鞭桿舞的表演分行進步和固定步,行進步整齊有序,威武壯觀,聲可震天;固定步對稱穿插,騰挪跳躍,動人心魄。旁邊則有二胡、笛子、鼓、琵琶、鐘、蕭、磁鈴、云鑼等伴奏,有專人負責伴唱助興,唱的曲子多為秧歌或曲調或小曲,曲調類似于道情,悠揚婉轉,細膩動人,而唱詞則大多講述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現在天水的鞭桿舞常用的曲子是《八度神仙》,這曲子據說已經傳唱了幾百年。鞭桿舞的表演特性是粗獷豪放,剽悍威武,渾厚雄壯,氣勢磅礴,流暢飄逸,舞姿靈動優美,感情奔放熱烈,剛勁激烈如老虎抖毛,飄灑大方如雄鷹展翅的鮮明特色。舞出的是興奮,是歡喜,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心聲。在鞭桿舞的角色配演上,主要是以男性為主,女性充當配角和器樂的伴奏角色,這與鞭桿舞能夠反映秦人牧馬的生活現實相匹配。
幾千年來,鞭桿舞在數代相傳下一直延續著,保持著對其的熱愛和傳承,這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巨大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這筆財富并將之完整地留給后代,因遺產是不可能再生的。而如今由于受現代商業浪潮沖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娛樂方式的改變,年輕人都不熱衷于這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愿意學習這種傳統民間舞蹈,現在的表演者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如果不積極進行保護,鞭桿舞很難傳承下來,這將意味著不能夠探究其歷史背景及現實的社會價值。故此,我們研究和探討鞭桿舞的保護與利用,要克服局限性,宏觀上應站在全球的高度,要有對人類負責的思想,與世界同步;微觀上要精細地研究鞭桿舞的價值,探討鞭桿舞保護的多種方式的具體可操作性,形成鞭桿舞利用的可持續性發展觀,借鑒其他國家地方對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經驗和教訓,與世界共同利用。
鞭桿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側面來展示隴右地區的民間社會文化生活與民間社會關系的歷史變遷[6],它的保護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特征的認識認同和被世界認可的程度,它不僅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成就的標志,也是今日文明程度的反映,加大保護力度,走上一條開發,保護傳承的良性循環軌跡,它的保護刻不容緩[7]。研究和探討地域文化的歷史變遷和時代發展以及內涵特色,實際就是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直接揭示,也是繼承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徑之一。鞭桿舞是反映隴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隸屬于傳統體育。傳統體育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先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鞭桿舞的研究,有助于現今挖掘整理先古的時代特征及利用鞭桿的價值,考究那時的樂器、服飾、騎技、武術都有現實的意義,為現今體育的發展及歷史的考據都有重要的價值。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又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物質和市場經濟文化遺產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從而使保護工作比以前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緊迫,全國各省催生了對本區域歷史文化的開發和關注,于是以“文化熱”為基礎,以區域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為主導的地域文化研究勃然興起。[8]近年來,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方興未艾,大有成為“顯學”之勢。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鞭桿舞的傳承人都已年逾古稀,新的傳承人斷檔,這些老人應當是我們進行錄像訪談及傳承新人的主要對象,是給予我們保護和搶救遺產的最后機會,否之,我們將會犯下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性錯誤,[9]一旦鞭桿舞消亡,就意味著民族個性和特征的消亡。
鞭桿舞的最終主體是人,要對鞭桿舞有很好的傳承與發揚,首先應該是對創造、享有和傳承者的保護,同時也特別依賴創造、享有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對這一遺產的切實有效的保護。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政府要從民眾出發,設身處地為民眾著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注意傾聽當事者的聲音,協調好各個方面的關系,盡可能邀請學者對其全方位的研究,使他們積極投身于鞭桿舞的挖掘、整理、傳承與創新工作,確保鞭桿舞的生命力。
增強全民保護鞭桿舞的意識,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媒體,以各種方式進行廣泛的宣傳,普及遺產保護的知識,宣傳鞭桿舞保護的意義,只有全民保護才是真正的安全徹底的保護,同時,應搭建平臺,讓全民在一定的時空下有展示的機遇,這對傳承和發揚鞭桿舞有著重要的意義。
[1]雍際春,等.隴右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427-445.
[2]倪依克,胡小明.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J].體育科學,2006(8):66-70.
[3]雷 湃,蔡智忠,等.旋鼓舞的文化內涵與健身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9(4).
[4]水 濤.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100.
[5]《后漢書》卷五《景帝紀》如淳《注》引《漢舊儀》.
[6]雍際春.西漢牧苑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2).
[7]傅振磊,董新光.浙北滾燈舞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8):119.
[8]樊傳庚.新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249-276.
[9]王國賓.舞蹈教育戰略與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0-43.
Whip Stuff Dance in the Area of Longyou
Lei Pai1Chen Aijun2Cai Zhizhong3
(1.College of P.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 741001;2.The Frist Middle School of Tianshui,Tianshui Gansu 741000;3.Sport Science Research Centre,Tianshui Gansu 741001)
Whip-stuff dance is a kind of national sport activity combining Wushu and dance togethre,has a long history an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nantions and mass foundation,and it has a kind of harmony with the social developing need for people.Through study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hip-stuff dan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whip-stuff dance.
sport culture area of Longyou whip-stuff whip- tuff protection
G85
A
1004—5643(2010)03—0073—03
國家社會科學西部項目《西北武術文化歷史與開發》,編號07XTY001;天水師范學院重點科研項目 。
1.雷 湃(1977~),男,講師,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