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近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姚堅指出了破解這一困局的三大途徑:整合國內市場;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利用中國大市場地位,采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等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
進入21世紀,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漸漸出現了“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現象。一位摩根士丹利專家曾一語中的:“中國要買什么,我們就趕在他們之前買入。”由于缺少定價權,中國在買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錢。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在賣的方面也是屢現肥水外流。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話道出了中國稀土大國的地位,不過這一資源優勢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賤賣。1990年至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
商務部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慣于一窩蜂出口、降價,結果大家都沒飯吃。同時,不少企業毫無資源保護意識,為了生存與本國企業打價格戰,廉價出口,“崽賣爺田心不疼”并非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