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科書的抗戰歷史觀
我們很少關注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但近來馬英九表示要重新肅清民進黨的歷史觀,讓臺灣的教科書進入我們的視野。
在“八年抗戰”這章中臺灣版教科書簡單地講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漢四大會戰,但著墨非常少(四大會戰在大陸版本分別為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除了這幾次重大的戰役,臺灣版在提及抗戰將領時,除了“偉大的蔣委員長”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閣、趙登禹、謝晉元,其他將領再無涉及,甚至連臺兒莊戰役中的李宗仁也未提及。大陸不但詳細提及,前些年的歷史書中還放了李宗仁在臺兒莊車站的照片。
臺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對國軍抗戰描寫都如此之少,更別指望能對共產黨抗戰有什么描寫了,沒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百團大戰,沒有游擊戰,也沒有反“掃蕩”。書中把共產黨的敵后抗戰完全抹殺,貫穿教科書的主題是:中共擾亂抗戰。反觀大陸教科書,對抗戰這一大事,事實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抗戰有較多的客觀描述。
對于外來勢力,臺灣版教科書有一個小節“中美聯合反攻”,講述美國提供各種援助資助國民黨政府打贏抗戰。對蘇聯,它們辟有一節“蘇俄的侵略”,歷數從辛亥革命以后,蘇聯對我國東北、外蒙、新疆侵略的歷史,不難想象蘇聯在臺灣人心中形象會何等糟糕。
在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上,臺灣教科書也完全唱起了另一曲調子。例如,重慶談判是因為,“抗戰期間,美受蘇俄及中共的虛偽宣傳所惑,誤信蘇俄與中共無密切關系,以中共為農村改革者。美國主持對華政策的官員,復受左傾分子的影響,希望國民政府容納中共,組成聯合政府。中共則借此為統戰手段,利用和談,牽制國軍行動,爭取準備叛亂時機。”
抗戰后期,國民政府由于腐敗和搜刮,導致物價飛漲,教科書中竟然把社會動蕩的原因歸咎于共產黨為了動員農民參軍,在“平分土地、徹底翻身”的口號下,實行清算斗爭,“把大量的農村人口嚇得跑往城市,結果大量難民涌入城市,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臺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320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于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后”。而這320個字是什么概念?臺版教科書在講述七七盧溝橋事變時用了270個字,講述四大會戰用了400個字。而大陸60年的變遷,竟然濃縮在這么一點情緒化的字眼里。
(注:本文選取的課本分別為:臺灣:國立編譯館1996年版本;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本。)
(文/毛春初 據《看世界》)
book=409,ebook=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