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蔣經國留蘇不歸,久無音訊。國共關系破裂后,斯大林和蘇共中央經過多次討論,決定支持中共組織武裝暴動,在廣州建立工農兵蘇維埃。1927年12月,蘇聯駐廣州副領事哈西斯及領事館工作人員烏科洛夫、波波夫等人參與廣州暴動被殺,南京國民政府發布斷絕邦交令。
1929年7月,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蘇聯政府旋即宣布從中國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國外交官迅速撤離,斷絕外交關系。9月至11月,“蘇聯特別遠東集團軍”進攻中國東北軍,東北軍戰敗。12月22日,東北地方當局代表蔡運升受南京國民政府委派與蘇聯代表談判,達成《伯力協定》。事后,南京國民政府國務會議認為《伯力協定》的范圍超出了中東鐵路問題本身,涉及通商、恢復使領館等須由中央“直接交涉”的問題,屬于“逾越職權”,不肯批準。中蘇關系的惡性發展使蔣介石感到蔣經國歸來希望很渺茫。
1930年10月31日,宋靄齡到奉化溪口與蔣介石聚會時,向蔣介石建議,考慮承認《伯力條約》,為營救蔣經國歸來留下余地。蔣介石決然回答說:“伯力紀錄無異亡國,余寧犧牲一切,雖至滅種,亦誓不承認也。”
就在這一時刻,歷史給了蔣介石一個爭取蔣經國歸來的機會。宋慶齡向蔣介石提出,釋放被國民政府逮捕的共產國際間諜牛蘭夫婦,以他們作為交換條件,讓蘇聯政府允許蔣經國歸來。當年12月16日蔣介石日記云:
孫夫人欲釋放蘇俄共黨東方部長,其罪狀已甚彰明,而強余釋放,又以經國交還相誘。余寧使經國不還,或任蘇俄殘殺,而決不愿以害國之罪犯以換親子也。絕種亡國,乃數也。余何能希冀幸免!但求法不由我犯,國不由我而賣,以保全我父母之令名,使無忝所生則幾矣。區區后嗣,豈余所懷耶!
牛蘭,原籍波蘭,曾在共產國際南洋局工作,1930年3月奉調來華,在阿布拉莫夫手下當聯絡員,負責管理秘密電臺、交通及經費等事項,同時兼任紅色工會泛太平洋產業同盟秘書處秘書,1931年6月15日在上海四川路235號寓所內被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牛蘭夫婦被捕后,國民黨當局以為抓到了一個大人物。上引蔣介石日記所稱“蘇俄共產黨東方部長”,即指牛蘭。
為營救牛蘭夫婦,中共保衛部門和蘇聯紅軍總參謀部上海站迅速制訂營救計劃。宋慶齡與他們密切配合,為營救牛蘭夫婦做了許多工作。以蔣經國交換牛蘭夫婦,這一主意可能來自莫斯科。牛蘭夫婦被捕后,莫斯科不僅動員了許多國際知名人士出面營救,而且愿意以蔣經國交換,這一事實說明牛蘭夫婦在共產國際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這一條件通過宋慶齡提出,也顯示出宋慶齡和莫斯科方面的密切關系。
蔣介石拒絕宋慶齡的建議,顯示了他性格中堅決反共和倔強一面,但是,他還是希望蔣經國能夠回來,也相信能夠回來。1934年2月13日記云:“今日者母亡家破,子散國危。若不奮勉,何以對先人?何以見后嗣?勉之!”同年8月15日日記云:“近日病中,想念兩兒更切,甚望其能繼余之業也。”可見,蔣介石雖然作了蔣經國在蘇聯被殺的最壞思想準備,但對其歸來仍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