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買房”引發搶房糾紛
隨著城鐵的開通,北京天通苑的房子越來越值錢。9年前,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不過30萬元,現在已經翻了3倍。面對巨大的利益,出借姓名人和實際買房人的搶房大戰也由此開始。據北京昌平區法院介紹,從2005年到2007年,每年該類官司都有20余件。
房產證上的人是名義上的買房人,而實際房主是另外一個人。雙方心知肚明,甚至簽訂了協議說明是借名買房。但這些協議到了法庭是否被認可呢?法院又如何判決這些借名買房糾紛呢?
對于“借名買房”糾紛,法院判決的原則是,依據《物權法》規定,以房本上的名字為準,即房本上是誰的名字,房子就歸誰。如果出資人能證明自己出資或者裝修等,則由對方返還出資人的全部出資。
審理過多起該類案件的陳歷杰法官解釋,退還實際買房人的出資(包括幾萬元的買號費或者借名費等),是按照當時買房時的房價退還的,不是按現在的市場價退還,這樣實際買房人就非常吃虧。
因此,法官提醒買房人,借名買房在法律上是不被認可的,用他人姓名買房(或者買房號)有一定風險,出借姓名的人一旦失去“誠信”反悔,買房人則無法用法律手段來懲罰這種“不仗義”的人。
(文/楊京瑞 據《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