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霞 李淑芳
(燕山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4)
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創造條件
張文霞 李淑芳
(燕山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4)
人類政治發展的歷史證明,在每一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的政治制度及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僅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的政治結構。還受社會風俗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歷史上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各種政治現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國古代的韓非就認為“凡治天下,莫不因情”(《韓非子·八經》)。法國近代的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詳盡地分析了一個民族的“普遍精神”、“道德習俗”對該民族政治生活的影響。(參見 [法]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19~29 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憲法的實施,即憲政實踐,必須有憲政思想的指導,沒有憲政思想就不會有憲政實踐。資產階級在反封建的斗爭中提出的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權等憲政觀念深入人心,是憲政實施的思想文化條件。西方的憲政思想,是在突破中世紀神學束縛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以15世紀人文主義為開端,經過16世紀宗教改革家卡爾文的民主共和以及法國思想家鮑埃西的自由平等的宣傳,到17世紀哥老秀斯、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分權制衡學說的提出,最終到18世紀形成了以盧梭、孟德斯鳩的民主、法治思想為代表的憲政思想。這些思想隨著歐洲移民不斷的被帶到北美大陸,成為美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并在獨立戰爭前后出現了以杰斐遜、約翰·亞當斯、潘恩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主思想家,他們為美國民主憲政的實施打下了結實的思想基礎。今天,主權在民、民主議會制、三權分立和制衡、依法治國、重視人權這五大原則,被視為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盡管由于美國經濟上的實質不平等,這些原則確立的平等、自由、民主無法真正實現,但這些觀念在美國民眾的心里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特別是1977年美國政府開始編寫,并以官方方式公布《年度國別人權報告》以來,人權問題不僅成為美國國內民眾關注的焦點,更是成為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基本準則和干涉別國內政的借口,其影響波及世界范圍,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中國沒有經過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在近代反封建的斗爭中,他們不僅沒有取得政治上的勝利,就連資產階級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交鋒中也從來沒有占過上峰。為挽救民族危亡,許多仁人志士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探索,鴉片戰爭失敗之后,我們曾將戰敗的原因歸為“器不如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甲午戰爭失敗后,我們又將失敗的原因歸為“制不如人”,于是開始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推反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建立了民國,但舊中國的政治狀況依然未能改變。直至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才給封建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蕩滌,從根本上摧毀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但此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內,中國長期處于戰亂之中,新的文化未能構建起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了一種嶄新的文化的發展方向,但她一成立就立刻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實踐之中,使黨“在理論上準備不足”,新中國成立之后這種狀況也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民主、法制意識薄弱,甚至在相當長的階段內將自由、民主、平等當成資產階級的東西加以抵制和批判。憲法精神、憲政思想沒能很好地體現在黨和國家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上,也就不可能成為影響全民的文化思想。1982年現行憲法的頒布,像溫暖的春風復蘇了在中國大地沉睡已久的民主意識,國人民主法制思想空前高漲起來。特別是十六大依法治國方略的制定,使民主法制、自由平等、維護權利等觀念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中。
我們還應清楚地看到,影響我國政治制度、政治活動、以及憲法實施的文化思想中,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封建文化的殘余。諸如官僚主義、家長作風、一言堂、裙帶關系等等,以至由于是某種親密關系,就不按法律辦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以權壓人,違法亂紀,禍害百姓,總想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視法律為權力的工具等等。這些對憲法的實施都十分有害。因此,消除封建文化的殘余,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憲政文化,為憲法實施創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文化環境,是當代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憲政文化從產生的來源上分為生成型和派生型兩種,生成型指憲政文化主要由本國家和民族的內部因素、內部關系決定的。由于商品經濟的影響,這種文化下,民眾的內心價值一般與憲政精神相一致。派生型則指憲政文化的內容主要是由外部引進的。由于沒有經過發達的商品經濟階段,憲政精神也就不可能化為民眾的內心價值。中國在晚清開始的憲政文化毫無疑問屬于后者。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文化的中心任務,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憲法體現的基本精神化為廣大人民的內心價值。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國家和政府必須承擔社會主義憲政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扮演“主要角色”。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政府推進型憲政建設模式,政府在社會主義憲政建設必然起主導作用。首先,要進行憲政觀念的啟蒙教育。由于我國封建文化影響較深,公民的權利觀念淡漠,尤其是憲法、憲政觀念更為薄弱。在此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憲政,必須加強憲法精神、憲法觀念的宣傳和教育。其次,政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帶頭做遵守憲法的模范。在這方面,新一屆政府的領導同志已經作了表率,就職宣言中都表示要遵守憲法,忠實完成憲法賦予的光榮職責。
第二,剔除封建文化的糟粕,大膽吸收外來文明,使憲法信仰成為公民的內心信仰。良好的法律能夠實施,必須建立在全民信仰的基礎之上。中國古代從未有過民主、權利的觀念和信仰,更沒有出現過法律至上的信仰,法律被看成統治和鎮壓的工具。這些觀念的影響是憲政文化建設的大敵,因此,剔除這些封建文化的糟粕,確立法律、憲法至上的觀念和信仰,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憲政文化的中心內容。
第三,確立憲法是人民權利保障書的觀念。憲政精神最顯著的特征是將憲法看成人民與政府的契約,憲法是人民授予政府權力的“授權書”、“委托書”。政府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這種授權和委托。這是“主權在民”、“一切權力歸人民”必然的結論,公民的權利也成為現代憲法的中心內容。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的觀念不僅是社會主義憲政建設的邏輯起點,而且必須是各級政府的行為準則。
[1]《世界憲法大全》.姜士林.陳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
[2]《世界議會辭典》.張友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
[3]《憲法》.周葉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憲法》.許崇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現代政治學原理》.石永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