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我們的社會,多一些不畏艱險、執著前行、探求未知世界的提燈者,多一些甘愿為提燈者擋風遮雨的護燈人
突然降臨的玉樹震災、還在肆虐的西南干旱,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溫情,以及科技在抗災減災中的力量:
清晰可辨的災區遙感圖像,使指揮部第一時間了解災情、組織救援;靈敏的生命探測儀,使救援隊快速搜尋到廢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借助先進的物探找水技術,打井隊迅速打出汩汩清水;依靠旱育稀播、節水灌溉等旱作技術,農民在大旱中播下希望的種子……
面對逝去的鮮活的生命,面對飽受旱災之苦的父老鄉親,人們還是備感痛惜:為什么沒能對這次地震提前預測,為什么不能對西南干旱及時預警?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畢竟,地震、海嘯、極端天氣等重大自然災害本身的形成機理十分復雜,超出了目前的認知水平,其準確預測尚屬世界性難題;畢竟,我國目前的科技防災減災能力,還遠不能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相關理論研究比較薄弱,監測預警手段明顯不足,現場救治技術裝備依然缺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只有深刻認識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深入了解重大自然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和變化特點,才能為科學預測與預防自然災害提供理論依據;只有研發出關鍵的防控技術與定量監測技術,掌握相關預測預報技術、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對重大災害的預測預報水平;只有具備先進、可靠的防災減災新裝備、新產品,才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所有這些,都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潛心努力。
如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比喻,探索未知世界就像一個人手持提燈,去照亮處于黑暗之中的美麗拼磚畫。他始終堅信,“隨著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認識清楚,人們最終也許能將整體畫面的某個局部拼制出來。”
沒有適宜的土壤,就長不出成片的森林;沒有成片的森林,就很難冒出參天大樹。科學昌明、技術進步固然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但同樣離不開崇尚科學、熱愛新知、講求誠信的社會氛圍。試想,如果一個社會“潛規則”盛行、拜金主義成風、“花邊新聞”泛濫,如果一個社會的興奮點都集中在“炒房”、“炫富”、“傍大款”上,怎能苛求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
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但愿我們的社會,多一些不畏艱險、執著前行、探求未知世界的提燈者,多一些甘愿為提燈者擋風遮雨的護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