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照,禇松濤
嵩縣前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河南洛陽 471433
2004年9月,嵩縣前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原石家嶺金礦(隸屬河南省地質礦產廳第二地質調查隊)成功達成礦權轉讓,在交接過程中發現原石家嶺金礦主要地質工作和開采對象為Ⅳ號礦體,而對礦區Ⅱ號礦體地質工作僅在初級勘查階段。筆者和同仁經過詳細勘查,對Ⅱ號礦體的分布特征有了極大的突破。本文旨在通過對Ⅱ號礦體地質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討礦床成因,指導找礦。
礦區位于大莊—中胡背斜北翼,西起趙家嶺,東至伊河邊。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長城系熊耳群,呈單斜產出,向北西緩傾,不同方向的斷裂較發育,近東西向斷裂和北東向斷裂顯示金的富集,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其南部百米處即為合峪花崗巖體,巖漿巖條件充分。
首先,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長城系熊耳群火山巖,根據噴發的韻律,接觸關系及巖性組合特征,結合區域地層對比,相當于熊耳群焦園組;其次,分布有少量新生界第四系現代河床沖(淤)積物及溝谷中的殘坡積物。
1)熊耳群焦園組中段(chj2):在泥石溝礦區廣泛出露,主要分布在礦區東部,其巖性特征主要為灰、青灰色黃綠色安山巖,杏仁狀安山巖;
2)熊耳群焦園組上段(chj3):主要分布在礦區北部,其巖性特征為青灰、灰紫、紫紅色流紋巖;
3)第四第(Q):主要分布在低緩山坡及溝谷,伊河河床及階地上。山坡及溝谷中主要為殘坡積的黃土礫石,伊河河床及階地上為現代河床沖積的亞砂土、吵礫石,及含礫黃土。
本區褶皺不發育,僅表現為單斜形跡;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有近東西斷裂、北東向斷裂及南北向斷裂等。
1)近東西向斷裂。該斷裂為區內主要控礦斷裂之一,該斷裂總體走向85°~95°,西端向北扭轉,與北東向橋頭斷裂交切,斷面傾向北或北東,傾角一般65°~75°左右,破碎帶寬5~20m,構造巖類較復雜,主要為碎裂巖、角礫巖、糜棱巖等。各種與金有關的蝕變集中分布于斷裂帶的頂底板部位。蝕變主要表現為硅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等,該斷裂所控礦帶具有走向上斷續分布,垂向上礦化減弱的特點。
2)北東向斷裂。區內北東向斷裂也較發育,Ⅱ號礦體即賦存于其中的兩條斷裂中,該組斷裂走向北東40°左右,斷面傾向北西,傾角26°左右,沿走向呈舒緩波狀。該組破碎帶主要由構造碎裂巖組成,寬幾十厘米到2m,蝕變較強,主要表現為黃鐵絹英巖化、硅化、鉀化、方鉛礦化、瑩石化及碳酸鹽化。
3)近南北向斷裂。該組斷裂也較發育,區內發現有數條,其走向10°左右,傾向東,斷面傾角50°左右,破碎帶寬2~3m,構造巖主要由硅化條帶和糜棱巖組成。這組斷裂主要為破礦構造,區內含礦斷裂皆被其錯斷。
1)Ⅱ號礦體特征
Ⅱ號礦體為平行的2條礦體,走向北東40°,傾向北西,傾角26°。目前,控制礦體長度200m,深度75m,最低見礦標高350m,礦體平均厚度1.5m,礦石平均品位3.5g/t,最高單樣品位20.87 g/t,初步獲得保有礦石儲量約3.7萬t,金屬量130kg,Ⅱ號礦沿走向基本穩定分布,其中被數條南北向構造輕徽錯斷,平面上呈右行排列特征。Ⅱ號礦體地表出露長度200余m,平均厚度0.8m,深部見礦(350m標高)不好。在300m中段基本未見到Ⅱ號體,2條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楚,且圍巖無強度較大的蝕變現象。
2)礦石特征
按自然類型可定性為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
3)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
礦石構造:浸染狀構造、梳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晶簇狀構造、細脈 —細網脈狀構造。
區域各類礦床點都具有較明顯的分布特點,它們均圍繞燕山期合峪花崗巖體呈半環狀分布,中心部位出現鎢、鉬、錫各類異常,依次向外出現金銀及鉛、鋅、銅異常和礦點,低溫元素礦點和異常僅零星分布,它們組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巖漿熱液元素成礦系列分帶,反映出燕山期侵入體有較明顯的熱液活動和成礦作用。
熊耳期和燕山期巖漿巖與金的成礦關系密切,有資料表明,熊耳期火山巖中金元素含量普遍較高,均高于拉克值(4.3×10-P)同時合峪花崗巖體的Au豐度值也較高。燕山期巖漿提供強大熱液激活熊耳期火山巖金的同時,也提供了較高的金元素。
Ⅱ號礦體產出似層狀,且與圍巖地層基本一致,圍巖幾乎沒有蝕變,界限清楚,再加上一系列的組構特征,可以說明容礦空間為層間破碎帶 (或是滑脫帶),后經熱液充填而成。結合成礦作用和成礦物質來源的分析認為:在熊耳群強烈的火山活動過程中,金及多金屬成礦元素已在火山機構及附近得到初步富集,后由于燕山期合峪花崗巖體的侵入,帶來新的成礦物質,與此同時該巖體還不斷驅使金的豐度值較高的熊耳群的成礦元素活化轉移,在巖體外圍的層間破碎帶有利部位富集成礦,礦床應屬熔巖熱液型的熱液充填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