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無錫空港產業園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和環境保護處,江蘇 無錫 214142
無錫新區-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F轄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無錫空港產業園、吳越文化功能區、商務商貿功能區、國際生活社區等六大功能區,以及兩個鎮、四個街道,行政管理區域220km2,戶籍人口近30萬人,外來暫住人口約30萬人。無錫新區強力推進優化發展,力求高端產業集聚、創新能力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社會發展和諧,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
新區從原來的5km2到如今220km2的規模,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速度驚人。但因先粗放后精細化管理的發展模式也帶來許多問題:
1)現狀工業與居住、商業等用地布局混亂,居住區附近有工業,工業區內有居住的現象較多;
2)區內河流因工業布局需要,大多改變原來自然河道流向,或直接填埋造成水系,造成水域自凈能力缺失,排洪抗澇能力的降低;
3)區域內道路網絡日益增多,許多自然的景觀廊道被隔斷;
4)大量廢水致使水環境惡化,甚至威脅人們生活用水安全,廢氣排放致使人們居住環境中空氣質量下降,呼吸道疾病增加,隱性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
5)未拆遷安置的村莊,周邊水質差、道路、綠化及相關配套水平低下。
1)從人的需要和以人為出發點作為設計體現的價值觀;
2)處理好供應與需求的關系,建設適合人們使用的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
3)努力探索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模式;
4)做到近遠期結合,使城市化整個過程進行良好的過度。
無錫新區2006年,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著力進行區內環境整治,景觀規劃建設,以及人性空間的營造等重大項目建設,美化人居環境,增強區域競爭力。
1)科學調整工業用地規劃布局,力求建設可管可控的“花園工廠”。
新區通過前期規劃,中期控制,后期督查管理的方式,對區內工業企業內的綠化率進行有效的控制,并不斷的提高綠化率的控制要求,由以前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通過后期的綠化驗收監督企業。
2)積極挖掘綠化用地資源,建設高品質游園綠地。
新區每年推進建設十塊2000m2以上的公共綠地,至2009年全區建成128塊高品質的游園綠地,并且每個鄉鎮每年至少建設一個休閑廣場,分布于街頭、居民區,極大地滿足了居民休閑鍛煉的需求, 努力構建“居民出門不到500m就可以到達一塊游園綠地”的城市游憩格局。同時,為提升新區的整體環境。09年建成中央公園(二期)、新梅廣場游園、伯瀆港金城立交小游園、旺莊路與機場路(東南角)公共游園等十大公共綠地。10年新區還將新增十處公共綠地新城中央公園位于新區商貿區錫興路以西、春江路以北、錫士路以東、江溪路以南區域內,應廣大市民需要并結合新區和商貿區的整體規劃而修建的大型公共中心綠地。造成極富有現代氣息的大型公共綠地,成為周邊居住市民重要的休閑活動場所,和前進橋兩邊的綠化遙相呼應,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營造出一個最佳的人居和創業環境。
3)積極挖掘生態濕地資源,營造鳥飛魚躍的生態環境。
新區建設梁鴻濕地,位于鴻山遺址公園東部,北起泰伯瀆瞻橋,南至自然村落橋頭巷北端,東臨漕湖,東南傍望虞河,將梁鴻濕地打造成以鴻山墓葬遺址為內涵,以自然生態濕地為核心,以吳越文化為依托,體現以人與濕地和諧相處為特征,融自然野趣的江南濕地公園。同時,啟動環太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工程堅持“恢復生態,不做城市公園,回歸自然”的創新理念,營造了4個不同風格的濕地。生態修復、改善水質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以環太湖修復工程為先導,恢復“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自然風貌,實現“湖泊治理、水體凈化、濕地修復、環境美化與休閑娛樂”的有機統一。
4)積極進行生態園區建設,力求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雙贏。
生態園建設方面,新區將鴻山生態園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吳文化底蘊、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現代鄉村休閑樂園,讓更多的游客走進鴻山、走進吳文化圣地、走進院士之鄉。并成功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得到了省、市旅游局的高度評價。
5)積極落實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建設宜居綠色家園。
08年以來,新區完成15個自然村莊的環境整治以及15個行政村的“綠色家園”爭創工作。水環境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新突破,全區10個斷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常態達標。新增造林綠化6050畝,全區綠地面積達3081萬m2,綠地率達44.08%,各項指標處于全市先進水平。
未來的無錫新區,在經過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方面的不懈努力下,不僅僅會是一片涌動創新創業激情的中國第一硅科技產業城、創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更將是一座生態環保、洋溢著東方吳越歷史文化神韻的現代化新城。
[1]趙麗麗,劉炳友,孫喜林.城郊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J].中國西部科技,2006(17).
[2]唐勇.城市開放空間規劃及設計[J].規劃師,2002(10).
[3]康曉光著.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4]蔡永潔.城市廣場[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
[5]房愛華.淺談城市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J].安徽建筑,2000(6).
[6]馬道明.城市的理性——生態城市調控[M].氣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