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春輝
1.中國地質大學政法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湖北武漢 430074
2.深圳市鹽田區勞動就業管理辦公室,廣東深圳 518081
當下,隨著全球經濟的下滑,危機的不斷深入[1],大學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越來越突出。作為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各個方面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來說,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已逐步走向市場化,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這就要求大學生就業管理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高校人才培養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大學生就業管理必須著眼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前進。這就要求進我們進一步拓展高校人才培養理念,進一步創新大學生就業管理。
提高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在大學生求職就業中,專業不對口或學非所用是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專業和課程設置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專業和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決定了培養目標最終能否實現,同時也是影響和決定大學生未來就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專業和課程設置的改革,要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的前瞻性、實用性和實踐性.合理確定專業課和基礎課、必修課和選修課,以及實驗課和專業技能課、實踐課的開設比例。克服課程門類多、課時多、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也是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大學教學的顯著特征。就在于它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既要注重傳授知識,更要注重能力培養。要著眼于培養學生具有現代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運用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為此,應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采取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等。同時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能夠及時有效反映學生意見和建議的教學評估機制,不斷促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進。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并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
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職業規劃.要及時的發布就業信息.發布就業信息的途徑要是多渠道、多方位,要覆蓋面廣。這對學生及時就業至關重要。所以,大學要高度重視就業指導中心的建設:一是通過就業指導中心加強對學生進行擇業和就業觀念的教育,使大學生盡早樹立擇業和就業的憂患意識,從而對自己有一個理性的定位,擺正就業心態。同時正確引導學生坦然面對就業挫折,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正視并縮小與社會需求標準的差距,增強自身的心理調節和承受能力,完善自身的整體素質;二是就業指導的內容要豐富多彩。例如要涉及職業性質、發展前途、經濟收入、就業的難易程度、學生職業興趣的測定與調查、擇業準則和技巧等;三是就業指導形式要多樣化。通過講座、報告、咨詢服務、模擬實習,幫助學生了解人才需求情況,向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情況來進行指導。讓學生盡快走出校園,走向社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作出如此判斷。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發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和任務,因此,大學生就業管理也必須進一步變革。我們要在認真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管理帶來挑戰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大學生就業管理。為此教育部提出:動員千軍萬馬,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用盡千方百計,力爭幫助每一個畢業生實現就業愿望。最近中央、省市地方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強力舉措。大學生就業難對于高校人才培養是最緊迫最現實的挑戰,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必須進一步拓展,大學生就業管理也必須隨之與時俱進。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部分企業生產困難、下崗人數增加,大批農民工返鄉,這就必然會造成部分群眾的收入下降、生活困難,從而導致高校貧困生的數量進一步增加[2]。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高校貧困生數量進一步增加等問題,必然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層面。在校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關愛,現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面對就業難和生活困難,部分大學生感到人生迷茫和強烈的挫折感,這些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面對危機挑戰,樹立信心至關重要,信心比黃金更寶貴[3]。
因此,引導大學生積極應對危機與挑戰,增強心理承受力和信心,這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管理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大學生就業管理、高校人才培養、社會需求三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辨證邏輯關系。大學生就業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而高校人才培養必須著眼于社會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上述三者之間的邏輯順序是:社會發展、社會需求決定高校人才培養理念,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就業管理。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就業管理必須進一步創新。
另一方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學生就業管理必須以大學生為本。當前大學生最大的根本利益是就業創業。大學生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校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因此,高校人才培養必須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著眼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以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為導向,這樣才是真正堅持了科學發展觀。這也決定了大學生就業管理在管理目標上,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為根本。以往大學生就業管理更多重視的是學校、大學生管理者的目標,而不太關注學生自身。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大學生就業管理必須更加務實,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需求的根本利益。現在大學生的最根本利益就是能夠成功地就業創業。
因此,大學生就業管理應以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為目標。大學生就業管理機制應該以大學生為主體,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為主導,增強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創業能力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緊迫感。這符合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大學生就業管理以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為目標,大學生理應是主體。在大學生就業管理機制上,要尊重和培養大學生的個性,讓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和健康發展,以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管理,應該更加著眼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為只有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才能真正具有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并為社會所真正需要。“全面”是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包括德智體美勞心等方面,具體內涵是高尚的人格修養、扎實的專業技能、強健的身體素質、優秀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實踐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大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把大學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4]。而當前大學生最大的根本利益就是能否成功就業創業。因此,以大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求大學生就業管理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成功為導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承擔著組織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責任,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發揮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導作用,是以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兩者是一致的,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通過一系列成功有效的大學生就業管理活動,引導大學生努力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的就業與管理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1)就業要從市場需求出發,專業的開設和課程安排要有合理性;2)教師的受課方法和手段也要創新,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3)學校要建立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
[1]易綱.中國能夠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J].求是,2008(22).
[2]段羨菊.危機面前,沒有旁觀者[J].半月談,2009(3).
[3]陳剛,彭建華.畢業生就業與創業[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58-203.
[4]劉曉明.就業、擇業、創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