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威,鄭喜嫦
1.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090
2.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090
隨著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迅速膨脹,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的重要標志是我國正在由長期的“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使得大量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根據國家人事部的統計,2004~2006年當年未就業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從2004年的69萬增加到2005年的79萬和2006年的90萬,分別占畢業生總數的24.6%、23.4%和21.8%[1]。能否做好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工作,關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系高校的聲譽和發展。因而,如何在當今新的形勢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各個高校的首要任務。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又有高校和學生自身的因素。,前者是由目前的經濟、教育等客觀條件形成的;另一種為大學生自身狀況決定的。
學校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就業市場化與教育改革滯后之間的矛盾。高校擴招造成教學質量滑坡,從而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信譽度的降低和就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我國的產業結構正進行著戰略調整,面臨著轉崗分流的問題,因而對畢業生需求的數量減少、層次提高。特別是一些企業,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用人之道有了很大變化,他們更多地需要有工作經驗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為企業創造最大利潤。另外,很多用人單位對求職人員的學歷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出現了“專科生靠邊站,本科生看一看,碩士博士見一見”的現象。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緊跟經濟發展的步伐,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要符合社會分工的要求,課程設計要加強實踐操作,縮短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的再培訓過程,將理論知識與社會需要進行充分的相互滲透,避免用人單位排斥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2]。
國家每年都出臺許多鼓勵大學畢業生走向基層的政策,但到目前為止,大學畢業生真正到基層、到鄉鎮工作的人數還遠遠不夠[3]。這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存在偏差,同時也反映出政策方面的一些問題。初始學歷為大專以上的畢業生只有1人,多數為中專畢業后通過成人教育獲得大學學歷。鄉鎮衛生院多為自負盈虧,職工沒有基本工資和各種保險,造成醫學畢業生不愿意到鄉鎮衛生院就業。這種現象在其它行業也廣為存在,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調查發現,有些大學畢業生就業理念較為模糊。自己定位不清楚,以為知識越多價值越高,過高的就業心里預期,不想從基層做起,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擠在大城市、大企業。包括大學生在內,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視為就業首選,因為只有這些單位才具有干部級別之說,而民營和外資企業正是缺少這一方面的“待遇”而顯得吸引力不夠。同時,畢業生缺乏求職技巧。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蒙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
1)加強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擇業觀、職業觀、價值觀、誠信觀和創業觀教育。要幫助學生認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舉辦一些有關創業、就業技巧的培訓班,使學生們在踏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就在為幾年以后的就業做著積極的準備。同時,高校還要針對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在大學生的教育培養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建立一個固定的溝通機制,以解決大學生能力和培養方向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的差異,并以此為基礎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促進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對口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2)加大正面宣傳力度,讓媒體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動力和平臺。媒體作為社會與大眾之間的橋梁,應該利用其自身社會接觸面較廣的特點,積極聯系相關用人單位,了解他們的用人需求,并結合高校畢業生各個專業的特點,組織宣講會或專場招聘會,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增進他們的相互了解,有效擴大畢業生就業渠道。
3)高校應從實際出發,實現教育與社會接軌。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人才的輸送地之一,應重視大學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師資水平,近年來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將成為緊缺人才。因此,應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方面多下工夫。調整普通高等學校與各級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比例。適當削減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增加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總量。確立各自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形成合理的學歷梯度,這既可提供技術工人、技師的渠道,也是解決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有效方法。
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我們發現就業難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要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最終目的,社會各方面必須統一協調,恪盡職守,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條件。
[1]都陽.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開始發生新變化[J].財經界,2008(2):l5-l6.
[2]楊偉國.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其借鑒[J].中國高教研究,2007(1):33-34.
[3]魏朝暉,沈浩,趙淑彥 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