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遠炎,李金亮
安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安陽 455002
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感情、意志、人格、行為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具體到當代大學生可以得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有超過16%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有抑郁、焦慮、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睡眠障礙、網絡及游戲成癮、物質濫用等。
曾有媒體進行過一項高校流行語調查,“郁悶”一詞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學生為“現實中的大學與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樣”而郁悶,大二學生為“敏感的校園人際關系”以及“校園內部貧富差距顯露的社會不公”而郁悶,大三和大四學生則開始因為“考研、就業與戀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郁悶。專家指出,“郁悶”是一種籠統的心理亞健康情緒的反映。
大學常常被形容為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作為學生從中學到社會的一個過渡,大學生在這個“小社會”中,容易表現為這樣那樣的不適應。
就業的雙向選擇,使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這在高年級學生中表現尤為顯著,許多大學生在大四畢業前或畢業后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心理問題就凸現出來,相對于城鎮學生,農村學生因家庭經濟狀況等影響對能否就業更為敏感,心理問題也相對要更多一些。
這也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隨著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學生對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大學生在心理漸趨成熟,開始積極的思考人生,不斷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經歷著種種內心自我評價與認知的矛盾和迷惘,對于學習為了什么,將來想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樣的人生等問題的思索使大學生心理起伏大,如果沒有適時的引導,容易誘發心理障礙。
大學生處在人生第二次“斷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層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旦處理欠妥,就會引起不可忽視的社會危機。針對以上所提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何進行避免和有效引導勢在必行。
學校應該嚴格按照大綱中的要求,利用各種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方式普及高校師生心理健康知識高師院校,把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作為大學生公共課程,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以課堂講授為主,系統傳授心理衛生知識;以經常舉辦講座為輔,開闊學生的心理視野,擴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面。
1)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生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看法,站得高、看得遠,胸懷開闊、積極樂觀,正確分析和解決在學業、工作、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問題,駕馭好人生的方向標。
2)正確地認識、評價和悅納自己大學生應充滿自信,不苛求自己,不求全責備,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要揚長避短,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發展目標,客觀評價和悅納自己,有助于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咨詢體系的建立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高校內建立心理咨詢點,配備經驗豐富的心理教師或者心理醫生,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對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的進行個別咨詢。
5)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增長健康教育知識
在學生中展開各種活動,比如有關健康教育知識的演講比賽、知識競答,以及有關健康教育知識的唯一表演等,形式不限。
[1]孟慶茂.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36-39.
[2]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