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良
五華縣氣象局,廣東梅州 514400
2008年7月30日,潭下鎮部份地區出現了一次強雷暴天氣過程,該信用社的信息系統遭受雷電波入侵,致使其交換機和多臺計算機終端損壞,中斷正常營業,造成了嚴重損失。事發之后,五華縣防雷檢測所技術人員立即到現場對事故發生的過程進行實地調查,對事故發生地點進行勘察,并對部份已安裝的防直擊設施進行檢測,綜合調查結果,對雷擊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措施。
潭下鎮信用社位于一個小山坡上,地勢較高,處于比較開闊,比較孤立的地理位置。該辦公樓為4層高的磚混結構,高約16m,長約35m,寬約12m,營業廳計算機結算系統位于辦公樓一樓的左側,其中,辦公樓的右側(原營業廳所在地)有防直擊雷設施,左側(現營業廳所在地)無防直擊雷設施。辦公樓的左側于2008年6月進行室內重新裝修,營業廳在2008年7月初由辦公樓的右側搬至辦公樓的左側。據營業廳當時上班的工作人員介紹,大約在下午14點50分,天色突然變暗,一道閃電后隨著一聲響雷,只見日光燈閃動,計算機網絡隨之中斷,中止正常營業1個多小時。經檢查發現,營業廳的交換機和3臺計算機被損壞。
經現場勘察發現,該社的計算機系統位于辦公樓一樓左側,配有UPS電源、交換機以及若干電腦終端;供電線路和信息傳輸線路架空明線而入;配電房電源有接地,但機房設備無保護接地;只在配電房內裝有一級電源避雷器防護裝置,但在營業廳重新裝修過程中,接地連接線被破壞。
根據現場勘察的結果分析,此次發生雷擊事故主要是由于沒有做好防止雷電波入侵措施,雷電產生強大的電磁波,沿著架空線路產生的過電壓,造成對營業廳內的電子設備直接沖擊而損壞。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該社工作人員缺乏防雷安全意識,對雷電危害存在僥幸心理。在搬遷營業廳過程中,沒有咨詢防雷技術人員的意見,沒有將營業廳計算機房布置在有效防雷區域,對已經安裝的電源避雷器接地線被破壞后而沒有及時進行修復。
該社辦公樓的右側(原營業廳所在地)有防直擊雷保護設施,檢測結果正常;但辦公樓的左側(現營業廳所在地)無防直擊雷設施,對現營業廳的建筑物及設備無有效保護。
電力線路和信息傳輸線路架空明線而入,進出建筑物內沒有采取有效的接地和屏蔽措施,極易受雷電波入侵。
該社只在配電房安裝了一級電源避雷器,而營業廳機房內和重要設備前端無防電源電涌保護裝置,未起到分級保護的功能。
潭下鎮信用社辦公樓建筑年代較早,只在辦公樓右側(原營業廳)裝有防直擊雷設施。為有效地保護建筑物及人員避免被雷擊,必須根據GB50057-94規范要求,在辦公樓左側安裝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格及人工接地裝置等,其技術要素應符合規范相關要求,接地沖擊電阻應小于10Ω,并與辦公樓右側的防直擊雷設施作良好連接;同時,該建筑物天面上的金屬構件,比如金屬旗桿、晾衣架等應就近與避雷帶作可靠的電氣連接。
由于辦公樓內有各種不同性質的設備,需要多個接地裝置,比如:避雷接地、電氣設備接地、電源接地、靜電接地。為減小接地與接地之間因雷電壓產生的電位差損壞設備,且受地理條件限制,應采用共同接地地網裝置,且接地電阻應小于4Ω。
屏蔽是減少電磁干擾的基本手段。架空供電線路和信息傳輸線路應敷設在金屬管道內埋地而入,入戶端電纜的金屬外皮和金屬管應與避雷接地相連。機房內的靜電板、金屬吊頂、門窗及機柜均應與等電位連接端子相連接。
根據GB50343-2004規范中的相關要求[1],潭下鎮信用社營業廳的電源線路應安裝三級電源電涌保護器,電源電涌保護器的標稱放電電流、持續工作電壓、殘壓、安裝方法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2000版)的要求[2]。在配電房處安裝電源避雷器(但應做良好的接地),作第一級防護;在入營業廳機房處安裝電源避雷器第二級防護;在重要設備前端安裝電源避雷器作第三級防護。接地連接線應敷設在金屬管內,安裝在不易被破壞的地方,且避雷器的接地線長度不應超過1m,連接線規格要求截面積不應小于6mm2。
在發生雷擊電磁脈沖時,為了確保各級避雷器能按級別順序啟動、充分發揮各級保護裝置的作用,建議在第1級后面安裝電感退耦器。
潭下鎮信用社防雷設施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以后,通過1年多時間的使用,運行狀態良好,未因電涌及雷擊產生故障影響工作,因此,選用一個綜合的防雷設施,采取有效的防雷電入侵措施,可保護營業廳內設備免受雷擊影響,也為營業廳工作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
[1]建筑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2004[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4.
[2]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