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存,王堅書
1.云南省江城縣嘉禾鄉農科站,云南思茅 665906
2.云南省江城縣曲水鄉農科站,云南思茅 665907
黨的十六大科學的闡明了繁榮農村經濟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作用,精辟地指出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任務。面對這一重大任務,如何結合實際,增強嘉禾鄉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嘉禾鄉農民增收,從理論上分析和宏觀操作層面上變幾點看法。
嘉禾鄉屬集“邊、老、少、山、窮”為一體的山區貧困鄉,位于云南江城北部,地處東經101o22'~101o23',北緯22o14'~22o58'之間,屬低緯度山地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海拔在360m~2 075m之間,年降雨量2 260mm。全鄉共轄10個村民委員會、82個自然村,94個村民小組。2010年初,全鄉總人口為12 831人,其中農業人口12 190人,占總人口95%。農村經濟總收入2340.00萬元;糧豆總產715.60萬kg;農民人均口糧350.00kg,農民人均純收入1057.00元。全鄉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農村經濟收入以橡膠、畜牧業和茶葉為主。
近年來,出于對人類健康安全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了綠色消費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潮流。為此,世界各國積極調整本國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改進生產技術,并以此建立適應WTO貿易原則的非關稅壁壘,以適應全球農產品市場發展要求,增強農產品在收的競爭力,促進各區域產品增收。
以大量農藥、化肥、農膜和各種生物調節劑等外源能量投入為特點的石油農業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而且對人類健康安全也構成了嚴重威脅。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新追求。為此,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把具有無公害、綠色、安全、營養等特點的食品生產與銷售作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研究發展食品生產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是嘉禾鄉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促進嘉禾鄉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消費者在豐富多樣的食品中,希望消費比普通食品更安全,更有營養的綠色食品已經成為一種消費時尚。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各國逐步開始認識到,由于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工業的大量使用,工業“三廢”的污染,食品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長期食用有污染的食品,造成了人體大量隱敝性、積累性中毒,使多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傷殘、死亡或遺傳性危害進一步加劇。全球范圍內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給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據權威專家預測,今后10年,綠色食品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國際貿易之一,貿易額將從2003年的110億美元上升至1000億美元。
我國加入WTO,需要逐步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增強市場的準入,擴大市場開放度,提高貿易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程度。這意味著我國農業必須按照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農業資源管理費用,發展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打破世界各國設立的非關稅綠色貿易壁壘,實現與國際市場需求接軌。同時,也意味著嘉禾鄉農產品市場面臨著強大的國內、國際競爭兩大壓力。只有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積極走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發展道路,加快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無公害、營養好的農產品街道技術研發和銷售,提高本地農產品市場的產品質量水平和農產品準入的限制標準,才能使嘉禾鄉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爭取主動,得到較好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當前,嘉禾鄉面臨著農產品相對過剩,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不增收,甚至出現負增長,農民增收困難等熱點問題,從農業發展歷史性演進的高度來認識,實際上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向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轉變這一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無序和彷徨狀態。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農業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轉變思想,迅速積累發展基礎。任何跨越式、高速度發展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實際、幼稚、盲動的;都可能對嘉禾鄉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沒有基礎速度是快不了的,這是一個不爭的歷史經驗。
因此,按照嘉禾鄉黨委、鄉人民政府發展嘉禾鄉農業農村經濟的總要求,結合嘉禾鄉的實際農業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堅定不移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引導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走無公害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較短的時間內,搶占農業發展區域優勢,如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是解決嘉禾鄉農業經濟優勢,解決嘉禾農民增收困難問題根本所在,也是嘉禾鄉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嘉禾鄉農業資源總體善是:資源類型多樣,山高坡陡。垂直分布著多樣氣候類型,是實現可持續農業在本區域內的一大特點。根據近幾年嘉禾鄉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來看,畝均產值只要高于2 000.00元,種植業結構調整就很容易,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嘉禾鄉發展可持續農業一大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嘉禾鄉為解決農產品供應緊張問題,農業走了一條刀耕火種、毀林開荒、無節制使用化肥、農藥,來提高復種這樣一條典型的現代化農業(石油農業)發展道路為有效解決農民增產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也帶來了環境破壞,土壤肥力下降,養分供應不平衡,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等,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我們必須對嘉禾鄉農業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做出嚴肅、認真的思考。
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要求,結合嘉禾鄉的農業資源進行分析,嘉禾鄉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
嘉禾鄉位于橫斷山余脈無量山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形逶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在2 075m,最低海拔在360m相對高度達1 715m,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坡和山間盆地之間,呈明顯的立體分布特征。這種獨特地貌特征,形成嘉禾鄉氣候資源的多樣化和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復雜的氣候類型和多層級、網絡狀的生物鏈條構成了嘉禾鄉農業生態很好的穩定性,為發展綠色食品生產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
嘉禾鄉具有豐富的,不為外界周知的野生食物資源,如豐富的野生菌類食品,眾多的野生蔬菜食品、香料、野生水果等。這些野生資源種類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只要按照資源的實際承載水平和綠色食品生產標準,按照市場經營原則,精心組織,規范管理,適度開發,一致對外,形成品牌,完全可以贏得豐厚的市場回報。
嘉禾鄉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區,工業、制造業在該區域對農業生產環境基本上沒有污染威脅,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完可以達到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環境對食品生產污染壓力很小,可有效降低綠色食品生產在環境投入方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地管理局局長King考察了中國農業數千年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國農民勤勞、智慧、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地力,再此調查基礎上,King于1911年寫成《四千年的農民》一書。20世紀30年代,英國植物病理學家Howard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總結,提出了有機農業的構想,并推動了全球有機農業的興起。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農業是世界有機農業發展和興起的基礎。
嘉禾鄉地處西南邊陲,由于交通等原因,與內地交往不多,受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影響相對比較少,很多地方都較好地保留了很多傳統農業的優點。如精耕細作,積造和使用農家肥、立體種植等。特別是近兩年來,嘉禾鄉廣泛推廣使用豬廄、廁所、沼氣池于一體的沼氣建設,為有機肥推廣使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嘉禾鄉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例子,要推動嘉禾鄉綠色食品生產健康,根據嘉禾農業現狀和政策環境,應該從政府、企業、社會3個方面來整體推進,采取行之有效對策。
1)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加強信息化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2)加強發展綠色食品生產與銷售的政策研究,從產業選擇、區域分布等方面加強政府宏觀指導,充分調動生產綠色食品的積極性。
3)擴大公眾對食品安全消費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綠色消費意識,形成強大的市場消費拉力,促使綠色食品生產行業快速發展。
4)加強對發展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研究和服務體系建設,強大的技術支撐體系。
1)嚴格制定產品標準,規范生產,加強技術管理,真正保證產品符合國家標準。
2)實施品牌經營戰略,逐步建立產品消費群體,保證企事業利益的有效實現。
3)加強企業對技術開發支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1)建立和完善種子服務體系、測土配方專用肥生產服務體系、植保服務及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
2)建立土壤、農業環境及農業產品質量監測、管理、控制中心及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區。
3)完善技術創新環境,夯實技術發展基礎。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與提高,形成農、科、教結合的新機制,吸引各方科技力量,圍繞嘉禾鄉綠色產業建設,加快技術開發力度。
[1]新編思茅地縣市情.中共思茅地委政策研究室主編.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109-117.
[2]政府工作報告.云南省江城縣嘉禾鄉,2010,3.
[3]云南科技管理.云南科學技術廳科技宣傳教育中心主辦,2004:30-32.
[4]云南農業.云南省農業廳主管.云南農業.編輯部出版,2004,1.
[5]2009年度江城縣嘉禾鄉農村經營管理情況統計表.云南省江城縣嘉禾鄉,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