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鹽城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江蘇 鹽城 224000
美國于20世紀50年代率先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教育逐步進入科學研究的軌道。很長時間里,世界其它國家都是參考美國的教學體系完成本國的計算機教育。我國高等教育曾參照美國提出的“91教學計劃”,制定了相對適應國情“93教學計劃”,并延續至今。教育部也啟動了面向新世紀計算機學科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計劃,批準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分層次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思路。
計算機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一定的數學與電子學科的基礎,應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而目前計算機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現狀:高校培養出來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既不能掌握扎實完整的專業理論,又不具備熟練的操作能力。從而導致: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甚至計算機畢業生干的是其它行業,導致幾年的學習用不上,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因此,高校應該和社會協調起來,培養出社會需要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具備相當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計算機專業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對計算機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明顯不足;職業生涯規劃不成熟;責任心和紀律性不強;無足夠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因此,從我國的社會需要出發,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突破原有的教學體系,實行分層次培養格局,才能有利于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對計算機學科進一步進行專業分解,明確各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全面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分層次教學計劃,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理由是:1)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數達100多萬,居世界第二位。但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特別是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家。我國必須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設創新的教育培養體系;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規模擴大了,同時更要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推動著人才培養從學歷到能力的轉變,尤其是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3)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創新能力,才能提高畢業生就業的能力。我國高教邁進“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面臨更寬闊的就業市場,實行雙向選擇,按需聘用。畢業生就業能力不強,反映出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明顯缺陷,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建設需求。只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前各國高等教育的主流。所謂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3個方面有機融合,激發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能力。
課堂上既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更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啟發式教學,以“引導式”教學方式為主;培養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注重因材施教。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能自主解決問題,提高自學能力、獨立鉆研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同時,提倡教學手段多元化。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構建教學資源共享庫,用信息化技術不斷革新。
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或項目到高校,進行科學研究。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資源。部分高校也邁出了吸收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步伐,為培養學生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科研條件。在教育引導上,提倡和鼓勵高校學生主動參與科研實踐活動。同時,讓學生在科研中體會到教師的治學態度、治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才干和科研能力。
校園第二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良好平臺。它具有投入小、產出大、效果好等特點。通過開展第二課堂,給予學生展現自我才能的平臺,調動大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發展了個人的愛好、特長,鍛煉學生組織、協調等能力,還促進了校園文化及大學生個性品格的發展。高校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在管理上給予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加大對第二課堂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產學合作的學校平臺,激發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拓展高校的研究空間,為學生增加接觸企業的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實現業務上的跨越;另一方面,企業又可利用高校的平臺,為自己定單培養可用人才,節省了人才培訓資金。通過產學結合,既培養了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技能全面的綜合人才,又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才。高校要在開展正常教學科研活動之外,多方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1]曾志偉,王鐵驪.我國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7):80-85.
[2]李曉明,陳平,張銘,等.關于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J].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