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東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由于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我國發展時間比較短,人們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意識還不強,有關立法制度也不完善等種種因素導致了我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存在諸多問題,當前認識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品牌戰略中的意義及加強完善保護,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地理標志概念是在兼收《里斯本協定》中的原產地名稱概念和TRIPS協議中的地理標志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4年12月30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了《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規定證明商標是指由對某種商品或服務具有檢測或監督能力的組織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務上,用以證明該商品或服務的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或其他特定品質的商品商標或服務商標,從而將地理標志納入證明商標保護范圍。2001年頒布的新修改的《商標法》,正式將地理標志概念寫入法律,其第16條規定“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2002年8月國務院公布的《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六條明確規定,商標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地理標志,可以依照商標法和本條例的規定,作為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申請注冊。實施條例還就地理標志作為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的重要事項作出原則性的規定。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2004年起,國家頒布了有關政策,逐漸加大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和農業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工作的通知》,強調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主要任務。該文件中指出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為手段,以發展農產品品牌為重點,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建立制度,規范程序,加大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工作原則是“堅持市場運作工作方式”,推行“專業協會和農技推廣機構服務、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的發展機制”;主要任務是“以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注冊為基本手段,積極挖掘開發和利用特色、優質農產品地理資源,加強產地環境檢測和生產技術規程及產品標準的制定,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的力度,推進農業品牌化戰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蓖瑫r還要求國家工商總局和農業部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要明確職責任務,加強溝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案骷夀r業主管部門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地域的確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定和評價、生產基地和市場流通中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檢驗檢測等技術鑒定和質量監督工作。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堅決查處侵犯已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權益的各種違法行為。” 2005年,全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專項行動中,將涉農商標和地理標志的案件作為集中整治的重點。2006年,國家工商總局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加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的培育和保護工作,以進一步推動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
長期以來,有關部門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解更多的是局限在商標權和專利權之上,缺乏對地理標志保護的重視,加上我國對地理標志保護工作起步晚,法律和監督機制不完善,很多地區對地理標志保護意識不強,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地理標志被國內外企業隨意濫用,從而使不少地理標志逐漸地演化為同類商品地通用名稱或代名詞。很多企業認為,農產品只要能賣出去就好了,有沒有商標無所謂,刻意花錢打牌子不劃算,況且這些地理標志都是當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的習慣名稱,是當地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用,沒必要花錢注冊。
近年來,在地理標志保護上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即大多數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經營者,沒有正確處理好地理標志與商標之間的銜接關系,往往以地理標志代替商標使用,形成一種在同一地理標志下企業無各自商標的奇特現象。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眾多擁有名優特產的具體經營者,不僅沒有意識到地理標志和商標的重要性,而且大多數仍然長期使用同一原產地名稱,如此一來,也為引起各種企業糾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按照目前世界上普遍贊同的觀點:地理標志是一種集體權利。該地區或地方的所有生產者只要其產品的質量和特點符合地理標志的傳統條件,都應有權使用該地理標志。但是,不容樂觀的是,相當數量的地理標志被該地區內的某一企業甚至是該地區外的企業以商品商標加以注冊,使特定地域內的原本應屬于全體企業所有的地理標志被商標注冊人壟斷,其他企業則喪失使用權。這種做法是極不公平的,它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嚴重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由于地理標志具有很高的品牌效應,蘊藏著具大的市場潛力,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下。許多該地區外的不法商家為了賺取高額利潤而以“搭便車”的方法假冒他人的地理標志,或搶注域名等,侵權地點從國內波及到國外,這種現象給原產地域內的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如我們所熟悉的“興化桂圓”這幾年銷路在上海、南京等地一直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許多假冒“興化桂圓”紛紛搬上市場,使得真正的“興化桂圓”遭受巨大沖擊。
地理標志是靠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或人文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特色,是靠特定質量和特點而發展起來的。一些企業,為了眼前利益,為賺取高額利潤,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忽視了該地理標志對其產品的特殊要求,導致其所生產的所謂“原產地產品”質量不穩定,甚至是劣質的產品,從而嚴重破壞了消費者對其地理標志的印象,損害了該同一原產地域內的其他合法權益人的利益,給他們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據《商標法》及其《實施細則》、《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對地理標志保護作出一系列規定,并著手辦理有關地理標志作為證明商標、集體商標的事項。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在該規定中,原產地名稱權由原產地域產品申報機構持有并負責申報和管理使用。該機構由有關地方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和生產者代表組成。生產者需要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的,應當向申報機構提出申請。這樣,導致我國許多企業既要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申請,又向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規定的申報機構提出申請。如“安溪鐵觀音”,在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定后,又要取得申報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認定,造成地理標志保護的重復和行政資源的浪費。
我國可以借鑒TRIPS協議第二部分第三節對“地理標志”的專門規定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一些比較先進的經驗,制定具有我國特色的地理標志保護法,統一地理標志的保護規定,結束多個部門執法的混亂狀態,調動各地區行業的申報積極性,爭創更多世界級品牌,參與國際競爭。
針對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在同一理標志下,眾多企業無各自品牌的現象,鼓勵各企業注冊自己的商標,這樣可以使一企業同時受到地理標志和商標權的雙重保護,也可以使企業創建起各自的品牌。在現實生活中,國家在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時,往往是對凡是符合地理標志保護規定的條件的企業,全部納入其保護之中,由于各企業產品質量優劣的差別,往往導致了在同一地理標志保護之下對一些產品質量較好的企業損害,而一些不法企業,卻打著地理標志的旗幟,貪婪地吸取其他企業多年創下的成果。而當今世界又是一個品牌大戰的時代,“誰擁有品牌,誰就能擁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蹦壳氨姸嗥髽I都在于規劃自身的品牌戰略,不斷地爭創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乃至世界名牌產品,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各個在地理標志保護之下的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積極迎接挑戰。筆者認為這些企業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本身的地理標志就已經有著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相比之下,他們比其他普通商標更有可能爭創各種品牌,從而使得企業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也為該地理標志的長期存在發展下去提供現實可能。
行業協會有一大資源優勢,行業協會中的工作人員,大多是本行業出身,甚至是本行業的專家,對本行業的業務比較熟悉,具有與本行業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在地理標志保護上,行業協會應發揮其作用。一方面,行業協會可以作為地理標志的證明商標的注冊人,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注冊商標,從而保護有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替代原有的行政管理機關,行使監督商品質量的部分職能。地理標志保護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應該采取“優勝劣汰”的機制。嚴格淘汰一些不符合地理標志保護的企業,保護一些產品質量高的企業的合法權益,使其免受不合格企業的損害,也可以鼓勵各個企業嚴把產品質量關,加強自身的監督與控制,逐步形成一些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品牌。
同時,行業協會也可以代表本行業中的各企業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維護本行業內各企業的合法權益,針對近年來我國屢有一些品牌在國外遭受惡意搶注和屢次出現部分行業在國際市場遭遇反傾銷的事件,行業協會應加強其作用,協同本行業內的各個企業,向有關政府管理部門出謀劃策,爭取我們應取得的權益。
目前,我國已加入的國際知識產權公約有《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但是由于各個國際公約,只是對地理標志保護給予一般性原則,或者其要求保護的水平與我國的國情不相適應,缺乏可操作性。對此,我國也可以采取締結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的方式,對地理標志給予相互保護,明確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各種爭端的解決。
[1]唐禮智.加強原產地名稱保護,大力推進名牌戰略.泉州市首屆知識產權論壇.
[2]李永明.知識產權法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520.
[3]劉國奇.原產地域保護和原產地證明商標保護[J].中華商標,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