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軍 ,杜龍飛,王德國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站,上海 201318)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上海經濟林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改善生態環境,振興地方經濟,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濟林以生產果實、種子及多種農副產品為主要目的,大部分為人們所食用。目前經濟林病蟲害發生較嚴重,防治主要以藥劑為主,而化學農藥對經濟林的生態環境、天敵、果實等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使用無公害農藥可避免污染環境和傷害有益生物和天敵,減少對果實產生的農藥污染,目前無污染綠色食品很暢銷,從發展趨勢看經濟林病蟲害防治使用無公害農藥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林發展的同時,樹種也趨于多樣化,為許多不易在原生地樹木上生長的病害提供了新的生長機會和可能。除原來嚴重危害果樹的病蟲如桃蛀螟、桃炭疽病、梨小食心蟲、柑桔瘡痂病等仍然繼續危害果樹造成損失外,原先的一些次生性病蟲上升為主要對象,蚜蟲、蚧蟲、粉虱等小型刺吸式害蟲近幾年在上海經濟林上危害逐年加重。
為片面追求經濟林的經濟效益,許多種植單位和個人,過分追求密植、多留枝,土壤有機質低、以氮素化肥為主的肥培制度,造成果園濕度加大、樹勢早衰,抗病蟲能力降低,生態控制力十分薄弱,極易導致大規模病害發生。
病蟲防治不當現象在目前比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已影響到經濟林產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病害防治不當,造林經濟林減收減產,帶來經濟損失,同時過分使用化學防護手段,導致經濟作者農藥殘留超標,降低了產品品質,造成產品銷售不易甚至成為廢品。而有效的生物防護技術和果農的生物復合防護病蟲害的科學意識還不夠深入人心,需要大力宣傳和有效推廣。
經濟林各樹種、各品種都有其自身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就是在長時期適應自然環境中形成了樹種、品種特有的的生物學特性。在進行科學規劃時,按照客觀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品種的原則,特別是一些地方優良品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更為苛刻,超越了其適生環境,就顯不出其優良品種的特性。因此,適地、適樹、適品種,科學合理地發展區域化經濟林,是發展經濟林與預防經濟林生物災害的關鍵。
良種壯苗是首先要把好的重要一關,在引進外地良種投入生產之前。必須經過試種和生產實踐,證明確屬良種的才予以推廣種植,以避免“良種不良”的現象發生,從而延誤生產,造成損失。比如良種培育、苗木嫁接、定干整型、配方施肥以及疏花疏果、高接換優、防治病蟲等,從生態角度提高產量和經濟林的抗災能力。要根據上海地區自然環境、生產條件、經濟基礎的不同,遵循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適地適樹的原則,發揮當地資源、技術優勢,面向市場,建設名、特、優經濟林生產基地。既可實現集約型經營,又能確保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為經濟林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經濟林生物災害管理應圍繞經濟林穩產高產和質量提高,立足預防措施的正確運用,以提高無公害防治率和降低損失為主要任務,從日常經營管理工作抓起。把有害生物災害預防控制工作貫穿于經濟林經營的各個環節。推進經濟林生物災害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全面控制經濟林生物災害嚴重發生的勢頭,促進林業產業化健康發展。
(1)加強抗性育種。培育抗逆性和抗病蟲能力的經濟林新品種,品種選育、推廣時建立有害生物抗性指標,不要推廣種植對主要有害生物高感的品種。在經濟林經營過程中,管理措施是最根本、最經濟的防治生物災害的辦法。通過科學管理可提高樹體的抵抗力,有效控制有害生物侵害,合理施肥和排灌,可增強樹勢,減少有害生物發生。搞好果園衛生,及時查找和剪除病蟲枝梢,摘除病蟲果等,可減少侵染源。這些管理措施既經濟又環保,一舉多得。在經濟林栽培過程中,要重視每一個環節并加強生物災害的預防控制。森林防護部門要加強主要經濟林產區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工作,設立咨詢窗口,及時向林農發布病蟲情預報信息,提供生物災害預防控制技術與注意事項咨詢,指導林農科學防治有害生物。
(2)要以預測預報為基礎,把握關鍵防治時期。依據害蟲的發生規律抓住防治的關鍵時期,蟲害防治要在害蟲抵抗力最弱的蟲態、暴露易防治時或蟲體群集時進行;病害防治也要把握侵染循環的最佳防治期,早防早治,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3)保證經濟林產品質量,選擇生物措施或物理措施防治有害生物。在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時,為防止產生抗藥性,在確保產品無農藥殘留的前提下,應當交替用藥,提高防治效果。同時,要創建相應的專業協會,實現共防共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提高經濟林有害生物治理成效。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后,其種群會迅速繁殖,可能會比對現行經濟林形成完全生長優勢,也可能帶來新的不可控病害。因此要積極開展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提高植物檢疫科學性,加快檢驗檢疫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改變以坐等攔截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檢驗檢疫方法,建立健全風險分析和分類監管機制,按風險大小分類管理各種外來生態因素。嚴格檢疫執法,嚴密攔截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防范危險性有害生物擴散蔓延。
[1]王立新.論我國經濟林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J].現代農業,2008(3):62~63.
[2]何 方.我國經濟林產業化建設的思考[J].林業經濟,2001(8):7~9.
[3]王青山,王穎卓.經濟林建設綜合技術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