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焙華
(泉州市林業局,福建泉州 362000)
野生植物資源是指一定時間、空間、人文背景和經濟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直接或間接有用的野生植物的總和[1]。我國現有高等植物470科,3 700余屬,約3萬余種,為全世界30萬種高等植物的1/10左右,據初步統計我國已發現的中草藥種類在4 000種以上,已發現的香草植物約350種,其中可生產利用的約300種,具有開發價值的在100種以上,工業用植物也在200種以上[2]。
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東經115°50′~120°43′,北緯 23°33′~ 28°19′,總面積 12.1 萬 km2。境內橫亙武夷山、戴云山2大山脈,地形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為主,地理條件優越,生態景觀復雜多樣,自然氣候跨中、南亞熱帶。全省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具有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潮濕氣候特點。年均溫17~21℃,平均無霜期235~365d,年均降水量900~2200mm。土壤以紅壤和黃紅壤為主,在山地呈現出較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野生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分布有重要影響,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植物資源。本省地帶性植被類型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63.1%,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福建省土地面積僅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5%,但卻是野生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3]。
福建省共有高等維管束植物247科(其中蕨類植物45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 192科)、1 596屬、4 414種及264亞、變種,31變型,占全國植物科、屬、種的比值分別為70%、50%和13.4%。其中木本植物142科,543屬,1 943種(含變種153種),各占全國的81%、55%、39%[4]。其中除少數為引進、栽培種外,大多數是本地產的野生植物,總計約3 600多種。可見,福建的野生植物種類是相當豐富的。福建野生植物資源從分布的種類和數量上來看,是內地山地丘陵多于沿海平原,特別是南平、三明、龍巖3個面積較大的內陸地市資源較豐富。
近年來,福建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利用野生植物資源具有區域性、再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積極保護與發展野生植物資源,促進了野生植物可持續利用事業的健康發展。福建省沿海地區充分利用氣候溫暖、交通便利、口岸多和民間資金富有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觀賞植物,如蘭花類,取得了良好效益。此外,山區野菜的種植也有相當的規模。野生植物的加工產品主要包括中成藥(如片仔癀、八寶丹、新癀片等)、中草藥、標本、保健食品(如減肥茶)、工藝品(如術雕、干花)、化妝品、服裝鞋帽等。其中具有一定規模,并占有產業優勢的是中成藥的生產與銷售,年產值在7億元以上[5]。野生植物在飲食、旅游等服務行業也有著廣泛的市場,俗稱“藥膳”。僅燉湯用的植物根莖種類就數以百計,野菜在都市較受歡迎。目前對福建野生植物資源尚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已有的資料也多較陳舊,不足以反映現狀,下面主要按價值和用途將福建主要野生植物資源作如下劃分和簡要介紹。
指富含淀粉和糖類,食用、工業用或作為釀造原料的植物,福建有300多種。主要是野生干果和野生水果,還有的是植物其它部位含淀粉。重要的干果主要是殼斗科樹種,被稱為木本糧食樹種,其堅果富含淀粉糖份,不少可直接炒熟食用,如板栗、錐栗、苦櫧等,苦櫧淀粉可制成山區特產“苦櫧凍”。常見的野生水果有楊梅、南酸棗、大花枇杷、野山楂、余甘子等及榕屬、五味子屬、葡萄屬、獼猴桃屬的許多種類。球莖、塊根、鱗莖等部位富含糖分的植物有土茯苓、磨芋、薯蕷等,可直接食用,或提取利用。此外,這些富含淀粉糖分的種類均可作為釀酒原料。目前此類植物利用較多的有板栗、錐栗、楊梅、余甘子、薯蕷等少數種類,有些是有關部門曾經收購的種類,其他的利用甚少,基本上是山區作為食物來源的補充,大多處于野生狀態。這些種類來源廣、營養豐富、具天然口感、無污染,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福建山區野菜資源豐富,有200多種,主要有黃連木 、水芹 、香椿 、鼠麴草 、薺菜 、魚腥草 、萱草 、白花敗醬等,莧屬、蓮子草屬、十字花科的不少種類亦可食。可用作保健飲料植物的有顯齒蛇葡萄、魚腥草、草珊瑚、薜荔等。其中魚腥草、萱草開發較多,鼠麴草、白花敗醬等也有較多利用,但鮮見栽培,其他種類則極少開發。在當前倡導綠色農業、回歸自然形勢下,健康環保的野菜資源無疑是人們日常飲食的上佳選擇。
多數植物資源具有或多或少的藥用價值,福建總計有2 000種左右,常用的約800種。福建眾多藥用植物種類中,傳統名貴藥材有金線蓮、短萼黃連、八角蓮、何首烏、淫羊藿、華重樓等,常見藥材有魚腥草、金銀花、土茯苓、板藍根、姜科各種等。不少珍稀種類如短萼黃連、金線蓮、八角蓮、淫羊藿、華重樓等由于長期濫采和環境惡化,如今分布范圍和數量已大幅縮減,種群面臨崩潰。故其中不少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福建有油脂植物320種,加工后可作為食用油、工業用油及油漆工業原料。其中油茶及山茶屬各種、香榧、臺灣野核桃、水青岡的油是優質食用油。油桐、麻瘋樹、千年桐、沉水樟、烏桕、樟樹、山蒼子、油茶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都含有豐富都含有豐富的油脂,經榨取加工后可供工業上制造肥皂、油漆、油墨等。沉水樟、樟樹等的種子含油量在20%以上,各種槭樹屬和野茉莉屬植物的種子含油量可達25%,是工業用油的重要資源。油茶、油桐、千年桐、樟樹等已有較多利用,香榧、山蒼子、麻瘋樹、烏桕等也有開發,但都沒有形成規模。其他則極少開發,而其中不少種類含油量高、品質好,開發前景廣闊。
芳香油又稱精油、香精,是芳香植物組織經過水蒸汽蒸餾等方法得到的揮發性成分的總稱。福建省的芳香植物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其中分布較多的有木蘭科的深山含笑、觀光木,樟科的樟樹、黃樟、山蒼子、蕓香科的花椒屬、枸桔,唇形科的紫蘇、薄荷,菊科的艾納香、澤蘭等,此外還有黃葵、毛瑞香、桂花、姜科等。樟樹、蕓香科、唇形科、毛瑞香、桂花等是目前野生香料的主要開發種類,開發規模小、種類少,而且利用不完善,資源浪費嚴重。可利用的資源還很豐富。
福建用材樹種以裸子植物的松、杉、柏科,被子植物的殼斗科、樟科、木蘭科、竹亞科等一些木本植物大科種類較多、栽培較廣泛。其中的許多樹種已被廣泛栽培,如杉木和馬尾松、毛竹等是人工林最重要的組成樹種,珍貴樹種閩楠、香樟、柳杉等也都已廣為栽培。此外,福建省尚有不少名貴、高級用材樹種,如紅豆樹、鐘萼木、觀光木、香果樹、白桂木等。還有許多優質用材樹種,如油杉、竹柏、水青岡、深山含笑、黑殼楠、泡桐屬等。野生名貴用材樹種常由于栽培管理不易、生長周期長而使其推廣受到限制,短期經濟效益常不如速生樹種,但隨著不少速生樹種連栽導致的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人們對生活水平更高的追求,野生高級用材的市場前景看好。
福建有野生觀賞植物資源約680種。觀賞花卉主要有木蘭科的深山含笑、觀光木等,薔薇科的福建山櫻花、銀粉薔薇等,杜鵑花科的猴頭杜鵑、彎蒴杜鵑等,蘭科的多種蘭花,還有鳳仙花科、苦苣苔科、繡球屬、秋海棠屬、野牡丹屬等,這些科、屬的植物大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中不少種類早已是習見栽培的著名花卉。觀葉植物主要是在不同季節葉色多變而呈現黃、紫、紅等的種類,如山杜英、紫果槭、楓香等,還有少量葉形奇特或具復葉的種類,如野鴉椿、短梗幌傘楓、鵝掌柴、十大功勞屬、天南星科、姜科等。果多而密集、果色鮮艷、果形奇特的種類均可供觀賞,如槭樹屬、欒樹屬、猴耳環屬、杜虹花、觀光木、猴歡喜等。可作庭園行道綠化樹的有裸子植物柳杉、福建柏、竹柏、南方紅豆杉等,木蘭科深山含笑和觀光木等,樟科的樟樹、閩楠、黑殼楠等,其他還有石楠屬、白花泡桐、桂花、油桐、樸樹、楓楊等,許多種類早已廣泛栽培。攀援纏繞植物大多可供綠化觀賞,有雙蝴蝶屬、常春藤屬、爬山虎屬、使君子、紫藤等。赤楠、小蠟等是優良盆景植物,女貞、小蠟等還是常用的綠籬材料。狗牙根和結縷草等是很好的地被草坪植物。水生觀賞植物有石菖蒲、黑藻等。
福建約有160種Ⅰ、Ⅱ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數十種省級保護植物。其中不少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或科研價值,大多數種群數量稀少,有些已處于瀕危的境地。其中著名種類有蕨類植物蘇鐵蕨、桫欏,孑遺裸子植物銀杏、金錢松、水松、禿杉、福建柏、南方紅豆杉,被子植物鐘萼木、紅豆樹、花櫚木、閩楠、紅椿、巴戟天、獼猴桃屬、蘭科等。珍稀植物往往資源匱乏,而價值巨大,而且野生狀態的都屬保護之列,不能直接利用,因此只能靠人工栽培獲得經濟效益。銀杏、福建柏、閩楠、中華獼猴桃、一些蘭花等引種較多,其他的則很少開發。
蜜源植物資源約280種,以薔薇科、山茶科、山礬科、安息香科、鼠李科、胡頹子科和木犀科等植物為主,重要的種類有山烏桕、石斑木、山礬、黃牛木、水蓼、胡枝子、泡桐等。染料植物資源,常見的有石松、烏桕、大青、凍綠 、血莧 、姜黃、藍蓼等 。樹脂樹膠植物資源,有含樹脂、樹膠、乳汁的植物數百種,以桑科、漆樹科、大戟科和夾竹桃科的種類較多。常見種類有白桂木、疏花衛矛、花皮膠藤、簾子藤、烏蘞莓、海芋、田菁等。其中生漆是重要涂料,馬尾松樹脂是重要化工原料。飼用植物資源以鳳仙花科、蕁麻科、莧科、菊科、十字花科、蝶形花科、禾本科、唇形科等含較多的畜牧業飼料植物。此外白蠟樹、女貞、小蠟等可飼白蠟蟲制白蠟,鹽膚木可飼五倍子蚜蟲制五倍子,多種樹葉飼蠶、樟蠶、柞蠶等經濟昆蟲,多種木材培養經濟真菌等。抗污染植物資源主要有羅漢松 、樟樹 、厚皮香 、木 槿 、烏桕 、紫藤 、垂柳 、板 栗 、榕樹、白蠟樹、女貞、珊瑚樹、棕櫚等。上述種類中,除了馬尾松樹脂、漆樹的生漆等生產規模較大外,其余基本上未作全面綜合的開發利用,潛力很大[4~9]。
在未探明社會需求量和資源生產量的情況下,盲目建立生產企業,引進大型生產線,加工能力超過資源本身的生產能力,造成資源破壞和經濟損失。由于過度開發和棲息地被侵占,其資源面臨枯竭,野外資源儲量已很難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具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植物如香榧、巴戟天、閩楠等,社會需求量巨大。一些產品的生產不得不終止,或使用人工代用品。
對許多重要野生植物資源種群的自然更新能力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未能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這項工作,培育和壯大野生動物養殖業和野生植物培植業的力度不足,使資源利用強度超過種群的自然增長能力,導致種群衰退,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在野生植物利用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資源和人力浪費較大。其主要原因是加工技術較低,初級產品、單一產品較多。產品開發往往是在未完善加工工藝技術的情況下投入生產,細加工、深度加工等技術未掌握,生產的多為半成品或低品位成品,在國內外商品市場上缺乏應有的競爭力。
盡管福建省野生資源的種類繁多,但在開發中往往集中在少數幾種,缺乏自己的名、特、優拳頭產品,限制了資源優勢的發展。另一方面忽視了每種野生植物的多功能綜合利用,許多植物往往含有幾種特殊的有效成分,只利用其中的1~2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對社會業已存在的野生植物的經營加工,缺乏規范的行業管理,監督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運用法律、法規、政策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對野生動物產業的運作發揮調控作用,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
(1)綜合利用。應加強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如在丘陵低山和山坡可發展種植一些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種類,如黃花梨、獼猴桃、桃等優質品種。對其他一些植物資源如芳香植物、油料植物、淀粉植物以及藥用植物等,也可在部分試驗區內視生長要求、經濟價值、市場前景等給予適度發展,從而提高林業產業的綜合效益,提高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2)精深加工。包括提純精制、產物后加工,目的是開發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如香料植物生產的精油,由于進一步加工的需要而提純或單離某些主要成分。辛香料的有效成分的提取,開發出辛香料精油、油樹脂以及它們的微膠囊產品等。葫蘆巴膠、田菁膠和瓜爾膠等的粗加工產品為膠粉,有黏度較低的特點,通過壓片的物理加工可以生產出大大提高膠粉黏度的新產品。
(3)開發新產品、新用途。包括發現新的有用成分和某些成分的新用途兩方面。如有些中草藥除藥用外,還可開發出保健食品和保健化妝品[10]。它們有些成分還可應用于化工、醫藥行業加工成許多新產品。
(1)宏觀調控,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提高組織力度。政府應充分利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讓其發揮優化配置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努力構建野生植物資源營銷平臺,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
(2)優化環境,加強服務,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推動各級政府和組織對藥用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和產業化經營的組織領導、協調,解決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增強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吸引多渠道資金參與藥用野生植物資源開發、種植、加工和經營。
(3)建立野生植物產品交易市場。
(1)健全相關和專門的立法與法規建設。建立健全適合福建省情的稀有瀕危植物保護立法體系,充實完善現有的植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或法規。
(2)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堅決打擊違法行為。抓住采集和進出口兩大環節,嚴格執行“采集證”制度和進出口許可制度。堅決取締野生植物地下交易,嚴厲打擊走私、偷竊等造成野生植物資源流失的犯罪行為。
(3)健全保護機構,完善管理機制。健全各地的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機構,提高野生植物主管部門、執法部門的野生植物方面的業務素質。優化野生植物資源的宏觀調配機制,科學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防止資源過度被消耗導致新的瀕危物種出現。
(4)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意識。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大力開展有關野生植物及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方面的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和各級領導認真學習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知識,提高對野生植物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1)建立種質資源數據庫和良種繁育儲備體系。查清福建省野生植物種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植被類型與群落特征、植物學性狀、生物學特性、資源蘊藏量、生產量以及最大采集量等,建立資源數據庫。同時收集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微生物種質,保護種內變異,系統研究種質特性評價體系、異地保存和離體長期保存技術,建立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種質基因庫,對種質資源進行妥善的保存。
(2)科技支撐,加強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提高科技服務水平。加強福建省野生植物資源管理的應用基礎研究,以綜合性大學、農林大專院校、科研所為依托,開展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養適用技術和名優品系的選育研究,并進行技術培訓。建立開放性專業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從種植、中間試驗到產業化的完整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1]戴寶合.野生植物資源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2]黃華艷.我國野生植物保護的現狀和前景[J].廣西林業科學,2003,32(2):107~110.
[3]陳永芳,陳國瑞.福建省植被概況與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意見[J].華東森林經理,2000,14(2):35~36.
[4]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5]林光美,侯長紅,劉偉平.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化開發的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05,25(1):45~48.
[6]肖培根.中國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8(1):1~2.
[7]萬 泉.能源植物的開發和利用[J].福建林業科技,2005,32(2):1~5.
[8]劉碧云.福建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分布與保護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4,31(3):61~65.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生態學雜志,1999(5):4~11.
[10]高峰.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及規劃[J].中國林副特產,2001(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