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麗,謝海濱 ,蔡 濤
(安陽縣環境保護局,河南安陽 455000)
安陽地區位于新華夏系構造的太行山隆起帶和華北平原沉淀的交接部位。安陽縣西依太行山麓,東接華北平原,整個地貌特征由西向東依次為低山和丘陵、平原、洼地3種類型。全縣轄7鎮14鄉,人口92.4萬人。近幾年來,安陽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和扭轉生態破壞加重的趨勢,努力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如何改善全縣的環境質量狀況、促進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安陽縣是一個擁有近百萬人口、面積超1000km2、工業企業過千家的大縣,且環繞安陽市區,工業經濟比較發達。全縣形成了以水冶鎮為工業中心,以鋼鐵、水泥、紡織、焦化4大產業為主導,電力、醫藥、化工、農產品深加工、采礦、選礦、特種合金、機械鑄造等產業為輔助,行業門類齊全的工業發展格局的西部重工業基地;以柏莊為中心,紡織為主導產業的北部輕工業基地;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東部生態農業、畜牧業生產加工基地。由于安陽縣工業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藝流程簡單,能耗高,致使污染特別嚴重,對環境影響很大。這些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嚴重影響著全縣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成為制約全縣經濟發展的瓶頸。
2008年度,僅安陽縣82家主要工業企業排放工業廢水 100多萬t,工業廢氣 330.9標m3,SO2 1.2t,煙塵1.3萬t,工業粉塵 3.4t,工業固體廢物147.3萬t。
2.2.1 環境空氣質量
2008年,安陽縣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有11個,監測空氣灰塵自然沉降量(簡稱降塵,單位為 t/km2.月),在40t以上的點位有5個,分別是北關居委會采樣點(41.11t),許家溝鄉政府采樣點(83.911t),海皇水泥廠采樣點(62.35t).湖波水泥廠采樣點(48.4t),安陽縣一中采樣點(42.7t),天池轉盤采樣點(44.7t)。
2.2.2 水環境質量
2008年,安陽縣地表水監測點位有3個。其中有南海水庫、雙泉水庫、勝利渠首。監測項目包括pH 值、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揮發酚、六價鉻、總氰化物等。根據綜合污染指數19項指標評價,水質總體狀況良好,但個別點位監測因子有超標現象,超標項目有總大腸菌群、總硬度、氨氮。上述數據表明,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為SO2、粉塵;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和耗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等。這些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是鋼鐵冶煉廠、水泥廠、焦化廠、造紙廠、化肥廠、印刷廠等工業企業,也有少量來自生活污水。
2.2.3 農業生態環境
安陽縣耕地面積為8.46萬hm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低;規模化畜禽養殖場148個,多為蛋雞養殖,年產生糞尿量為64.75萬t,很多為露天堆放,無專業消化設施,產生的惡臭對周圍居民影響較大;部分低山開采石料以及礦山的掘進廢石沿山坡堆放而使植被破壞,森林覆蓋率為25.4%。
水冶鎮是安陽縣西部重鎮,是省政府確定的百個重點建設鎮之一。根據安陽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水冶鎮要建成人口30萬左右的中等城市。由于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近幾年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已初步建成區域約10km2的小城市。但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相配套的一些基礎設施發展卻相對較慢,由于沒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洹河內,成為斷面水質超標的一個重要原因。沿洹河的5個排污口中,除安陽化肥廠外,生活污水便是水體COD最大的來源。
一部分企業建設時,沒有一個合理的統籌規劃,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利用現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如何更加節省費用,所以建設地點大都在安林公路兩側。這樣對企業而言,好處不言而喻,但也因此而形成了一條沿安林公路的污染長廊。由于安林公路兩側的企業以水泥廠居多,原輔材料和產品都不在本地。再加上安林公路是晉煤外運的一條汽運通道,而且多為裸車運輸。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灑落到路面上一些粉塵。據統計,安林公路上車流量為232輛/h。每天這么多車次在路上行駛,由此帶來的二次揚塵污染也不可小覷。
安陽縣屬北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據1991~1996年氣象資料分析,該地區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風向頻率為l3.3%,年平均風速為2.6m/s。而一些企業建設過程中根本就未考慮這個因素,廠址選在了居民區的上風向,對居民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河南屬嚴重缺水的地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500m3,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噸產品耗水量大,水資源循環使用率低,大量的生產廢水白白流失。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后果是地下水水面下降。1999年夏季水冶珍珠泉的干涸便是一個沉重的教訓。環保產業滯后,沒能實現 “三廢”的資源化,2000年全縣的“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只有1738萬元,幾乎全是高爐煤氣發電項目。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率較低,除高爐水渣外,其余的均為堆放或直接外排,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安陽縣人均耕地少,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農業秸稈的綜合利用率低;大量的農藥化肥的使用造成土地的肥力下降;規模化養殖場排放的糞便成為一個新的農業污染源;一些企業開山采石和礦井掘進過程中的廢石的亂堆亂放,使其脆弱的生態形勢更加嚴峻。截止2009年底統計數據,安陽縣的森林覆蓋率不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對建設項目開發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認證,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作為重要基礎,力爭“增產不增污”;在制訂產業、投資、財政、信貸、價格、稅收、進口等各項經濟政策的同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縣環保工作,從各個方面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這項基本國策。結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繼續實行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領導,強化環境保護政府負責制。把環境保護工作列入各級政府的主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環保目標體系。加強環保責任目標考核,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力戒因決策不當對環境造成重大破壞。
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提高執法水平,加強執法監督和監察工作.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大執法力度。查處和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切實扭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局面。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常性環境執法檢查活動,及時查處有法不依和以占代法、以權代法等行為。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安陽縣是農業大縣,控制農業環境污染尤顯重要。因此,在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同時,要有效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推廣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降低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推廣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藥,發展和推廣生物農藥,保證糧食供給的環境安全。推廣使用高效、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秸桿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農村生物資源。積極采取措施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養殖業的污染。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淘汰生產工藝向經濟落后、偏遠的鄉鎮、村莊轉移。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既要搞“高、新、優”,也要逆向思維搞“土、特、低”,也就是采用傳統耕作方式,不用化肥、農藥和工業廢水灌溉,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形成品牌農業;依據不同的能源和地域特點搞好農業產業規劃,在交通便利、離市區近的地方發展觀賞農業、花卉業、生態旅游等,在離市區較遠無工業的地方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
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加強有關產業、行業和資源管理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強化對環境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嚴格依法行政,搞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加大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生產工藝的力度;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重點工程項目計劃做到項目有落實,資金有保障等等.各部門應按照各自所擔負的環保職責.各負其職,加強行業指導,確保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所有大、中、小型新、擴、改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項目投人生產或使用后,加大環境監督力度,保證環境保護設施的正常運行。
安陽縣環保產業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使環保產業能適應當前國內形勢,應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逐步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產業管理新機制,促進環保設施運營逐步走向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大力扶持環保產業,鼓勵各類企業進入環保產業領域;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環保技術,加強環境科技研究工作,及時跟蹤研究國內外環保技術,推廣最佳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大力宣傳綠色文明生活方式,促進水、電、能源和一次性消費品最大限度地被利用,積極推廣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推行綠色生態旅游,讓消費者建立一種健康的消費觀念,自覺地維護和使用環保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從而推動企業加快污染治理、改進生產工藝、實行清潔生產和 ISO9000、ISO l4000等系列標準的認證工作。
把環境法律、法規納入普法教育計劃,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輿論單位,提高公眾法制觀念和道德水準,自覺遵守環境法規,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同違法現象做堅決斗爭,及時表揚保護環境的正面典型,揭露、批評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增強決策層和社會各界保護環境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深入開展多層次的環境教育活動,利用黨校、行政干校開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講座,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業法人的環境意識。開展中小學環境保護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和環境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使全民族的環境意識顯著提高。
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是安陽縣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將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全民行動起來,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水清、天藍、大地披綠”的總體目標的實現。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R].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19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R].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0.
[4]方品賢,江 欣,奚元福.環境統計手冊[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5]陳全德.應用高新技術建設“環境材料型”水泥工業[J].水泥工程,2001(1):17~18.
[6]安陽市環保局.安陽市2008年環境狀況公報[R].安陽:安陽市環保局,2009.
[7]安陽縣政府.安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R].安陽:安陽縣人民政府,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