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明 ,雷小平,姜衛國
(遂昌縣林業局,浙江遂昌323300)
遂昌縣在經濟上是小縣,但在生態建設上卻是大縣,遂昌縣現有省級以上公益林建設面積5.87萬hm2,占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26.6%,涉及全縣20個鄉鎮、4個國有林場、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公益林3.37萬hm2,占公益林總面積的57.3%,省級公益林面積2.51萬hm2,占公益林總面積的42.7%。按照“生態優先、兼顧生產、量力而行、群眾自愿”的原則,2009年新增省級公益林6.96萬hm2,全縣公益林建設總規模達到了13.01萬hm2,占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58%。林業作為生態保護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肩負著改善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的戰略目標建設。
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占有較大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于相當低的水平。
目前,遂昌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后。第二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為主,技術和工藝落后,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1)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
(2)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咨詢和購置。
(3)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后,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4)農民的科技素質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國家投資側重于生態建設,用于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08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周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復雜等因素嚴重制約了林業發展。
據2005年資源調查數據遂昌縣林業用地面積為22.13萬hm2,其中省級以上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5.77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為729.6萬m3,其中:杉木378.1萬m3占總蓄積的52.3%、松木157.4萬m3占總蓄積的21.8%、硬闊179.1萬m3占總蓄積的25.9%。從遂昌縣森林資源情況來看,杉木后備資源充裕,特別是人工杉木林資源豐富,能夠滿足遂昌縣以杉木為主要原料的人造板企業生產需求。但遂昌縣木加工企業年消耗木材達到39.7萬m3,遠遠大于遂昌縣木材年采伐量(16.1萬m3),企業木質生產原料嚴重不足,有50%的木質原料從外省(縣)調入。
遂昌縣集體林區和國有林場實行的是“國家所有,地方管理,企業和林場經營”的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所有權不清晰,權、責、利主體不明確;政企不分,企業社會負擔沉重;企業無償經營國家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浪費嚴重。正是基于這些制度方面的問題的存在,不能有效地發揮制度的功能,其瓶頸作用越來越影響了產業化發展。
林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主體是林業企業。從遂昌縣目前林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看,真正意義上的、發育程度較高、功能比較完善的林業產業化組織并不多,而且整體素質不高,是制約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發育的“瓶頸”因素。
科技技術作為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支撐,為林業生產專業化水平和產業組織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也是推動林業產業化進步的基本保障,林業產業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目前我國林業的科學技術整體水平落后,已構成了對林業產業化的嚴重制,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林業產業科技含量低,影響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緩慢,影響了產品生產成本;三是技術改造步伐遲緩;四是林業高新技術人才匾乏;五是對科技在林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等認識不足。
林業產業化把林業、林產加工和銷售納入經營范圍,使林產品在加工、流通環節得到增值,提高了林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就必須提高各級領導的認識,改變廣大林區干部群眾的觀念,通過廣泛的宣傳發動,樹立林業科學的發展觀,讓社會各界人士都充分認識到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都來關心、支持和自覺地投身生態林業建設的偉大工程。
林業產業化是林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轉移過渡過程,林業產業的經營活動都是圍繞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而展開的,市場的取向決定林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林產品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供應,林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的目標也是為了提高林產品質量而適應市場的需求。加快制度創新,培育林業產業化的市場主體。
科學有效的產業政策能夠在宏觀方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防止“市場失靈”的有效手段,因此科學的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運行模式,必須有科學有效的產業政策作保障。同時,政策調控是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必須政策調控和市場需求有機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林業產業化的發展。
建設林業產業化森林資源基地,資源基地是指林業產業經營所依托的各種森林資源的培育基地,是林業產業化模式運轉的根本保證。資源基地是根據區域內加工企業(或其他區域)的需求而建設的,資源基地建設與下游產業的銜接密切,通過合理布局、進行集約化經營資源基地,是林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通過認清科技創新在林業產業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結合前面分析的林業產業化發展中科技的影響因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來推進林業產業化發展,才能增加林業產業效益,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林業科技工作。
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搞好服務的綜合功能,在實行林業產業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林業產業化的市場主體之一。發展龍頭企業有利于林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有利于林業產業鏈的延長,有利于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可有效地推動林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市場化發展,提高林產業的整體效益。
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其主要任務是為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各種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活動。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無論在對于疏通林業科技的轉化渠道、規避市場風險、實現林業資源優化配置,還是給林農提供的可靠市場經濟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林農生產經營的局限性,解決生產與市場的矛盾,可有效地調整林業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效益。
林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經過50余年的改革與發展,遂昌林業目前正在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過渡,實施林業產業化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高速發展林業產業化的今天,本文的撰寫對林業產業化的發展具有一定地現實意義。
[1]朱永法.浙江省黃巖區發展林業產業化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1999(9):21~22.
[2]程 征.我國林業的產業價值鏈分析[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62~63.
[3]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資源叢書:土地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