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南京211189)
文學作為一種語言性藝術,自古就與旅游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文因景生,優美的景觀刺激并產生了優秀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景因文名,優秀的文學作品又將旅游資源特色化,豐富了旅游資源的內涵,增強了旅游資源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基于這種密切的關系,對于文學和旅游的結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從旅游學的角度來說,文學旅游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分支。相對來說,對于文學旅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還很少。但是,對于之前的研究成果還尚未有人進行歸納,為此筆者對國內外文學旅游研究進行了綜述。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會觸動人的靈魂深處。作品中描述的優美景色,使得人們總想親眼見目睹。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總牽動著讀者的心靈,人們想去故事的發生地尋找人物的蹤影,想更多地了解關于他們的一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人想去親身經歷,在現實中重溫那份感動。因而,那些與文學作品直接聯系的地方就成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為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并被旅游業可以開發利用的文學旅游資源。由于“重文”的心理,人們往往因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喜愛而引發對作者本人的興趣。人們想去了解現實中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樣子的,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培養出了這樣偉大的文學家。所以,作家故居、紀念館、宗祠墓地、以及詩人作家行蹤所至而留下的詩文、石刻碑記,也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文學旅游資源。
借鑒旅游的定義,筆者認為文學旅游就是指人們基于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前往與作品相關的(包括與作者相關)目的地而度過一種短暫的綜合經歷。旅游本身就是一項綜合的活動,文學旅游也不例外。文學旅游屬于文化旅游的范疇,更簡單更廣泛地說就是一種跟文學作品有密切關系的文化旅游活動。
關于文學旅游的研究,國外學者大都將其置于遺產旅游的范疇內討論,如 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2001)指出文學遺產旅游作為一種遺產旅游類型,是建立在遺跡或吸引物的文學價值上,并且游客對于文學的觀念具有相當的共同性的旅游活動[1]。Herbert(2001)也認為文學旅游地就是遺產旅游景觀的一部分,有關遺產的重要理論也適用于文學旅游地[2]。
(1)國外學者主要采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通過田野作業、問卷調查與對象訪談等手段,對文學旅游者、文學旅游地、文學旅游真實性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3]。Herbert(1996)將文學旅游地分為與作家有關,如作家生活過的地方、與作家有關的戲劇性事件的發生地;與作品的場景有關;與情感價值、懷舊、記憶、象征等有關,其內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寬泛、更深刻[4]。Clare Faw cett,Patricia Cormack(2001)則對文學旅游地的真實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在愛德華王子島的3個文學旅游地,真實性以現代主義者、理性主義者、折中主義者的3種解釋形式體現出來[5]。
(2)對于文學旅游資源的內涵與開發,國外學者并沒有作為專題內容進行論述。只是籠統地將文學旅游資源歸納為與文學作品及與文學作者相關的旅游吸引物。至于文學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也都是從遺產旅游的角度出發,也沒有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模式。
兆康,劉德艷在1993年就對文學旅游的定義和特點作了表述,認為文學旅游是指以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地區、各階層的人對文學作品的認同感和各自的審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質手段,再現文學作品中原本運用語言所創造的人物、場景、情節等,使游人置身其中,通過審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質、文化享受的物質活動[6]。但之后很少有人再對此定義進行界定。王中軍(2005)從宏觀的層面闡述了文學旅游資源的定義和分類,認為文學旅游資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學作品,也包括以實體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觀[7]。總之,國內對文學旅游資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層面,判別性較低,難以將文學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區分開。
國內在闡述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系統的的研究主要有肖洪根(1998)從文學旅游景觀產品的產生、消費與促銷3個角度闡述了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8]。楊秀玲,王軍華(2005)對文學藝術旅游資源的開發可行性進行了研究,認為要以實景、虛景相結合的形式,對文學藝術資源進行開發[9]。余靖華等(2009)對文學旅游的開發驅動要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據資源的文學旅游附加值與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對比將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分為從屬跟進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題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3]。喻學才(1996)提出文學名著模擬景觀制作中不必拘泥于歷史的真實性,而重在營造文學氛圍[10]。另外,萬津津(2009)也強調開發文學旅游資源應重視保護真實性[11]。賈鴻雁,王金池(2009)認為兼顧旅游客體和旅游體驗真實性的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符合文學資源亦真亦幻的特點,適宜作為文學資源旅游開發的基礎[12]。
以上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大都以文學旅游資源為研究對象。而張維亞(2007)以南京夫子廟李香君故居和王謝古居為例,則從文化遺產角度探討了文學旅游景點的開發[1]。之后,張維亞等(2008)又指出文學遺產旅游是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一項空白。并指出南京民國文學遺產的旅游開發,要把握4個特性:文學性、原真性、體驗性、地方性[13]。另外,王強,劉颯(2009)也研究了文學遺產旅游資源的價值研究及開發途徑[14]。
國內在討論文學旅游與其他理論的結合時,圍繞體驗經濟與文學旅游結合的最多。陶少華(2006)從理論高度探討了體驗經濟與文學旅游的結合方式,并探討了將體驗引入文學旅游后的產品開發思路[15]。楚艷平(2007)通過分析體驗經濟與文學旅游內在結合的可能性,進一步探討了在體驗經濟的理念下如何將文學旅游資源開發成體驗型文學旅游產品[16]。而莊志民(2003)將體驗經濟與文學旅游相結合進行了個案研究,對以“醉翁亭”為主干的滁州市旅游產品做了創意設計[17]。另外,王芳(2008)探討了文化創意與名著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出了名著文化旅游創意的概念[18]。
對具體的文學遺產的開發研究,我國研究最多的是三國文化旅游的開發。1989年,喻學才,陳鋼對三國旅游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影響三國旅游線深度開發的各種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19]。之后,沈伯俊(2003)依據體驗旅游理論分析了“三國文化”旅游在開發中存在的若干問題[20]。牛青(2008)則以蜀國丞相諸葛亮為主線,設計了一條以人物為主線的三國特色旅游線路[21]。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對其他文學遺產地簡單地進行過探討。
目前文學旅游的研究還處于很初級的階段,無論是對其定義、特點、分類等基本屬性的研究,還是相關理論及案例的研究都很少。同時,也說明文學旅游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對其進行系統地研究還是旅游研究中的一個空白。
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也越來越高,旅游需求更加趨向于對景區景觀的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因而,文學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加上旅游研究在其他分支方面的逐漸完善,勢必文學旅游的研究會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旅游的現實開發中,文學旅游都面臨著很好的前景。
[1]張維亞.文學旅游地的遺產保護與開發[J].旅游學刊,2007,22(3):40~ 44.
[2]David H erbert.Literary place,tou 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 rism Research,2001(2):312~ 333.
[3]余靖華,李江風.芻議文學旅游附加值的資源載入及開發模式[J].理論與實踐,2009(1):82~ 84.
[4]David H erbert.A 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 rist attraction[J].Tou rism Management,1996(2):77~ 85.
[5]C lare Faw cett,Patricia Cormack.Guarding au 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 rism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27~28.
[6]兆 康,劉德艷.論文學旅游[J].旅游學刊,1993,22(3):43~46.
[7]王中軍.試論我國文學旅游資源的概念及分類[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9(1):30~32.
[8]肖洪根.再論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J].華僑大學學報,1998(3):115~119.
[9]楊秀玲,王軍華.試論我國文學藝術旅游資源的開發[J]開封大學學報,2005,19(1):23~25.
[10]喻學才.論文學名著型模擬景觀的開發[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12(3):62~ 63.
[11]萬津津.文學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策略[J].企業經濟,2009(1):138~ 140.
[12]賈鴻雁,王金池.從建構主義真實性看文學資源的旅游開發[J].旅游學刊,2009,24(5):26~ 30.
[13]張維亞,趙步陽.民國文學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商業經濟.2008,(9):109~110.
[14]王 強,劉 颯.文學遺產旅游資源的價值研究及開發途徑[J].中國資產評估.2009(2):13~15.
[15]陶少華.體驗經濟視角下的文學旅游發展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3):351~354.
[16]楚艷平.體驗經濟視野下的文學旅游產品開發設計[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17]莊志民.關于體驗型旅游產品設計的發散型思考[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2):13.
[18]王 芳.名著文化旅游創意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19]喻學才,陳 鋼.關于“三國旅游線”開發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1989,4(4):44~ 47.
[20]沈伯俊.開發“三國文化之旅”的幾個問題[J].中華文化論壇,2003,(2):111~ 113.
[21]牛 青,石應文.以人物為主題的三國文化旅游產品研究[J].中國商界,2008(9):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