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濤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84
危機新聞發布是指政府部門運用新聞發布手段,處理政府危機的過程。在危機事件的傳播過程中,最為重要并且具有獨特傳播意義的政府行為之一就是政府新聞發布。一般來說,政府機構會在突發公共危機發生時,由政府官員、新聞發言人等,采取新聞發布會、政府公告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發布信息,起到穩定社會、引導社會輿論、實現危機管理的重要職能。
危機新聞發布可以看成是科學傳播的一種重要載體形式,同時科學傳播也是危機新聞發布中的重要內容。科學傳播既是傳播者理智的體現,又是受眾解除疑惑,恢復理性心態的動力。在突發事件中,科學傳播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具有一般社會條件下所沒有的獨特性和重要性[1]。
本文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藥品不良事件中新聞發布實踐為例,探討危機新聞發布中科學傳播的意義、表現和政府、科學家群體、媒體間的互動。
危機事件往往會因為涉及面廣,對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產生強大的社會沖擊力,從而激發了公眾對事件相關科學知識的渴望。與日常情況下以需求為導向,政府大力資助、社團組織推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科學傳播機制有所不同,危機新聞發布中的科學傳播以政府為主要傳播者,以特定突發事件中的科學信息為傳播內容,以大眾傳媒為主要渠道,以社會大眾為對象,其傳播效果會由于社會關注度高而被極度放大,從而使相關科學知識獲得廣泛傳播的最佳時機。
首先是科學傳播是危機應對中的重要環節。薛瀾等人的研究認為,危機事件的特征包括突發性和緊急性、高度的不確定性、影響的社會性、決策的非程序性[2]。危機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然的,使人措手不及,事件本身又非常復雜,其爆發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影響程度常常超出人們的常規思維,對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產生強大的社會沖擊力,從而大大激發了公眾對事件相關科學知識的渴望。在此情況下,公眾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對事件的科學定性、科學解釋,對事件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以及科學防范的知識和技能,以克服對無知和不確定的恐懼心理,實現趨利避害,預防可能的風險。同時,公眾也急需獲得獲得相關科學知識來理解和配合政府采取的決策和措施,實現知情、表達、參與和監督的民主權利。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學信息具有即時的重要實用價值,使平時讓人敬而遠之的晦澀的病理、藥理、傳染病學等知識成為新聞報道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其次是危機新聞發布會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形成科學傳播的黃金時機。在危機事件,政府需要及時發布信息、引導輿論,實現社會動員,行使社會管理職能,保證社會系統正常運行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守望者和監測者,需要滿足受眾的全面知情權;民眾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的發生、發展的最新信息以及相關科學知識,政府議程、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三者高度重合。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政府頻頻發布新聞,媒體不遺余力報道,民眾求知若渴,產生常規情況下難以企及的傳播效率。以H1N1甲型流感事件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召開的有關“甲流”事件的新聞發布會有150多場,及時公布疫情,傳遞科學信息,有效減輕了公眾的恐慌心理,使得嚴格防控得到了民意的支持;各媒體整合優質資源,報道的密度、深度和廣度蔚為壯觀,這與日常新聞報道中科技新聞邊緣化形成強烈反差[3]。
第三,危機新聞發布為政府、媒體提供了科學傳播的互動平臺。傳統科學普及往往是政府、科學家居高臨下的灌輸,受眾只需要服從、尊重或接受科學。而在危機新聞發布中,通過政府和媒體的互動,政府努力向全部傳播群體和受眾昭示清晰的科學應對思路,顯示科學應對的態度,彰顯科學處理的能力與效率;媒體則可以通過提問和質疑,促使政府完善科學信息的傳遞,甚至調整科學應對思路。二者的互動和博弈使科學信息的傳播更加清晰,也會對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產生長遠的影響。
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品不良事件新聞發布為例。從2007年7月開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設立了較為規范的自主新聞發布制度,發布重大食品藥品監管新聞。在2007年的廣東佰易事件、甲氨蝶呤藥物損害事件、2008年的肝素納事件、刺五加不良反應事件、2009年的“大連金港安迪”生產銷售問題人用狂犬疫苗事件等多次藥品不良事件中,新聞發言人頻頻發布事件動態信息和科學信息,邀請科技專家作為發布嘉賓,舉辦例行和專題新聞發布會,使科學傳播成為危機新聞發布的重要內容。
2006年1月出臺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了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并根據事件處置進展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工作。什么是全面的信息發布?在既往關于危機新聞發布的研究中,新聞傳播學者較多強調政府政務信息公開和及時表態,使危機新聞發布中的科學傳播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視。事實上,危機新聞發布中科學知識的傳播和其它發布信息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不可或缺。
全面的危機新聞發布應當包括三部分信息:事件動態信息、政府應對信息(政府表態也是一種應對)以及科學知識信息,三者結合形成政府新聞發布完整的信息鏈條。事件動態信息是指反映突發事件當前狀況以及將來發展變化趨勢的信息,是對正在發生的和未來狀況的描述;政府應對信息包括表明黨和政府對待突發事件的立場和態度,為解決危機采取的具體措施;科學知識信息則是對事件起源發展的科學解釋、對事件發展趨勢的科學分析以及政府科學決策和科學應對措施。在政府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過程中,僅僅強調政務信息的公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傳播相關科學信息,解疑釋惑,滿足媒體和公眾的科學知識需求,達到引導社會輿論的目的。在危機事件的新聞發布中,這一科學傳播是貫穿全過程的。
新聞發布中的三種信息需求會呈現相互交錯、此起彼伏的狀態,形成不均衡的信息流動。而全面的信息流必須包括動態信息流、政府應對信息流、科學信息流,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按照斯蒂文·芬克關于危機傳播提出的四段論模式[4],危機傳播可劃分為危機潛在期、危機突發期、危機蔓延期和危機解決期。在突發事件發展不同階段的新聞發布中新聞發言人不僅要不斷地向媒體和公眾報告目前為止所獲知的事件動態和政府采取的措施,而且要幫助公眾更準確地理解面臨的風險,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背景信息,運用科學知識、科學事實和數據等來說明情況,爭取獲得輿論的支持。而后一點正是科學傳播的意義和功能所在。
在危機潛伏期,新聞發言人要準備危機發生時的應急預案,了解可能的風險,搜集有可能發生危機的科學資料,加強與媒體和有關部門的聯系,提高科學素養。
在危機突發期,突發事件爆發,往往局面混亂,事態錯綜復雜,一時很難搞清楚事件的確切狀況和前因后果,公眾此時最需要的是政府表態和科學應對措施。新聞發言人要在第一時間向媒體和公眾提供經過授權和核實的動態信息,向公眾表明政府的立場和態度,提供大量科學知識,為事件初步定性,消除小道消息,告知公眾可以采取的科學應對措施。
在危機蔓延期,公眾最需要了解對事件性質的科學分析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新聞發言人要幫助公眾更準確地了解面臨的風險,接受反饋信息,為事件準確定性,并對政府的決策進行解釋。
在危機解決期,公眾會關心如何科學防范新的危機、對事件的科學評估和事件責任的認定。新聞發言人要接受反饋信息,教育公眾增強科學防范意識,防止新的危機。
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刺五加不良事件中的新聞發布為例。2008年10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云南省紅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標示為黑龍江省完達山制藥廠生產的兩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有3例死亡。
在10月8日、11日、14日、16日和18日10天時間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在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刺五加不良事件的五條新聞通稿和一篇相關知識小貼士;11月6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與記者交流;11月7日發布后續消息1條。
事件動態信息流:10月8日,通報不良事件和死亡病例,把重大用藥安全及時警示公眾;10月11日,疑有問題刺五加注射液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他三例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病人病情穩定;10月14日,通報事件調查進展,對事件初步定性;10月16日,通報部分批號的部分樣品有被細菌污染的問題。11月7日,通報刺五加不良事件查處情況并給予科學定性。
政府應對信息流: 10月8日,暫停銷售使用標示為黑龍江省完達山制藥廠生產的刺五加注射液;10月11日,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派出的工作組正抓緊對事件的成因進行調查;10月13日,責令并監督黑龍江完達山制藥廠召回已上市的全部刺五加注射液;10月16日,各地還要進一步落實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責任,嚴密監測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應報告;11月7日,通報刺五加不良事件查處情況。
科學知識信息流:10月11日,網站發布刺五加注射液相關知識問答,共包括9個問題:1、什么是刺五加注射液,其臨床用途有哪些?2、刺五加注射液的不良反應有哪些?嚴重不良反應有哪些?3、使用刺五加注射液發生不良反應怎么辦?4、如何正確使用刺五加注射液?5、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應注意什么?6、什么是藥品不良反應?7、什么是藥品嚴重不良反應?8、如何區別藥品不良反應與疾病本身癥狀、藥品質量問題?9、如何正確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10月14日,公布科學檢驗結果;11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顏江瑛通報刺五加注射液嚴重不良事件的階段性結論并和記者進行交流,回答記者對中藥注射液質量的質疑。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這次事件的新聞發布中不僅及時發布了事件動態信息和政府監管措施,而且主動發布大量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檢驗結果。由于有政府的權威信息,絕大多數媒體根據政府發布信息對事件進行了報道;同時,公眾也通過危機新聞發布及時了解藥品安全的相關知識。
對于危機新聞發布中的科學傳播,政府無疑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關于政府在科學傳播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兩種不同的理論假設。如一種假設是認為政府在科技傳播中的作用主要是科學傳播活動的組織管理者[5];另一種假設是認為政府在科技傳播中代表最高層次的國家或政黨立場,采取中心廣播模型,即自上而下命令、教導,政府和其他供給主體采取單向推動,受眾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6]。在危機新聞發布中,政府的兩種職能都是存在的。一方面,政府是危機事件信息發布的責任主體,承擔著重要的傳播者職能,另一方面,政府負責事件的指揮與組織管理,成為事件中的指揮核心與靈魂[7]。
在履行傳播者職能時,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藥品不良事件的信息傳播中,必須按照規定,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政府公告等途徑進行信息公開,重大事件要通過組織新聞發布會進行公開,使政府成為危機傳播中的第一信源。
在履行組織者職能時,政府要吸納科學家、媒體和公眾的意見,使新聞發布成為以政府為中心的科學傳播互動平臺。政府要承認自身的有限性,即在科學傳播中政府不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也不是傳播渠道。政府必須尊重科學家群體的意見,承認科學傳播的受眾與主體的多元化,承認公眾態度和公眾發言權的重要性,推動科學傳播從中心廣播模型階段向缺失模型階段和對話模型階段的轉變[8]。
1)政府與科學家群體的互動。由專家對技術性問題做出解釋,使信息更具權威性,在事件的解釋上也更有說服力。對于藥品安全等專業性較強的危機事件,利用專家解釋相關信息應當成為新聞發布工作中的常規做法。
2)政府與媒體的互動。新聞媒體不是管理部門而是輿論機構,具有反映輿論、影響輿論、組織輿論的功能。新聞發布應當成為政府和媒體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成為互動交流最暢通的渠道。具體形式可以包括新聞發布會的記者提問、突發事件中采訪政府領導,以及政府組織媒體采訪突發事件現場等。
3)政府與公眾的互動。危機新聞發布要及時回應公眾的科學質疑,回答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新聞媒體也要廣泛了解公眾意見,做公眾的真正代言人,發揮政府與公眾交流的中介作用。
以“大連金港安迪”生產銷售問題人用狂犬疫苗事件中的新聞發布為例。2009年1月,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對大連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報送進行批簽發的狂犬疫苗留樣,按補充的檢驗項目進行了檢驗,檢驗的初步結果表明:該企業生產的部分狂犬疫苗可能存在缺陷。雖然該起事件中,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并未接收到不良反應的情況,但由于涉及人數眾多,容易在公眾中造成恐慌。
在事件的新聞發布中,政府與公眾、科學家群體和媒體均進行了較充分的互動交流。
——與公眾的互動。1月1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政府網站發出通報,提醒公眾藥品安全預警,告知公眾該企業生產的部分狂犬疫苗可能存在缺陷,國家局已要求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對其產品依法控制,當地食品藥品監管局已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告知公眾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尚未收到該產品使用后不良反應的報告。2月6日和12日,又兩次通報了問題疫苗已被控制、召回和處理企業違法行為的信息。同時,藥監局緊密關注網絡輿情變化,了解公眾可能擔心的問題和關注熱點,制定新聞發布預案。2月1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回答媒體和公眾關心的問題。
——與媒體的互動。一是回應記者的質疑。有《經濟日報》記者提問,大連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部分人用狂犬疫苗,被檢測出含有違法添加的核酸物質,對這個事件的定性是什么?狂犬病疫苗它有一定的有效性,而且一旦患上的這個傳染病死亡率非常高,我想請問藥監局有沒有對這種違法添加的核酸物質對藥效的影響有一個評估?對于這些敏感、熱點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新聞發言人做了政策方面的回答,同時邀請了相關專家從科學角度進行了解答。二是邀請傳統媒體現場采訪。經與中央電視臺策劃,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辦帶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和中國醫藥報記者前去大連進行現場采訪。
——與科學家群體的互動。在2月11日的新聞發布會,專門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解釋技術問題。專家從科學角度分析了違法添加物質對藥物的影響,即違規添加的物質已經是臨床上廣泛用于抗病毒治療,并經過國家藥監局批準的上市藥品。新聞發言人顏江瑛緊接著進行了補充:“對這個企業來說,只要沒有按照生產批件和生產工藝生產,進行這種違法添加的,我們就會對企業進行嚴肅處理。”新聞發布中的回答既堅持了政策原則,又從科學角度進行了詳細解釋,避免了公眾的恐慌情緒。
[1]石國進.公共突發事件中的科學傳播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7.
[2]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5-11.
[3]秦志希,王瓊.從科技新聞看公眾科技信息知情權之缺失[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3.
[4]Steven Fink (1986).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5]吳國盛.誰應擔起科學傳播的重任.光明日報,2000-11-2 C02版.
[6]鄭念.科技傳播機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9.
[7]石國進.公共突發事件中的科學傳播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7.
[8]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科普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