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重明 田 敏
領導干部要善“變”
●鐘重明 田 敏
《易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變不通,不通不變,領導干部只有做到順時、順勢、順事而變,道理情理相適,上下左右兼通,才能實現良好的領導效能。
一、順時而變。當代社會變化的速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作為決策者、指揮者,領導干部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以開放的思維謀劃工作,推進改革創新。首先,要徹底轉變思想觀念。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如果以遲鈍、保守的眼光看待今天的變遷,就勢必會成為一個“不識時務”或“不合時宜”的人,被時代所拋棄。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勇立潮頭,以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正確對待并積極接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主動拓寬新視野、激發新思維、樹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戰。其次,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契機,牢固樹立終身學習觀,不斷加強對新的知識領域的探索,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執政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能應萬變的多面手。再次,要隨時拿出新的招數。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帶來社會和軍事活動的一系列變化,其復雜狀況和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程度大大增強。一項重大決策,其因素之繁多、結構之復雜、功能之綜合、時空跨度之大、參變量之眾多、輸出輸入信息量之巨大,都是傳統社會不曾具有的,從而大大加速了已有經驗的陳舊化。領導干部如果總把過去的成功經驗當作靈丹妙藥,到處套用,必將走進死胡同。因此,要勇于掙脫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的束縛,不被傳統的、經驗的、直線式的思維方式左右,不拘泥于任何程式和習慣,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與時俱進地推進工作方法的改進和手段的革新,隨時拿出新辦法來應對新情況新問題。
二、順勢而變。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世界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如果忽視客觀條件,以為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一切,那就陷入了唯心論的誤區。現實工作中,不乏這樣的教訓:有的領導干部在諸如制度改革、工程建設、軍事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自以為是,急功近利,武斷決策,憑主觀愿望一意孤行,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可想而知,使國家和軍隊蒙受損失。因此,優秀的領導干部,必須學會看清形勢,懂得順勢而變。這里,不妨學學曾國藩以“三變”應形勢之變的人生策略。有記載說:“曾國藩一生凡三變,書字初學柳宗元,中年學黃山谷,晚年學李黃海,而參以劉石,故挺健之中,愈饒媚嫵媚。”這是說習字的三變。曾國藩的思想一生也有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則轉向了老莊的道家。縱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傾向,實際上是一種靈活辯證的處世態度和方法。雖然人們對他的善“變”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沒有這些順勢之變,便不會有他的成就和威望。因此,領導干部需要掌握和運用靈活變通的決策思維方式,把握事物變化的特征,于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所在,權衡利弊,及時作出可行、有效的決斷,決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不設過于理想化的目標。一旦行動受挫,就要及時剎車,并進行冷靜思考,集思廣益,根據形勢的發展,糾偏正向,適時對既定的行動方案進行調整,使決策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具有科學性。
三、順事而變。這里的變,主要是講領導干部處事態度和行事方式的靈活變化。作為領導干部,平時接觸的人和事多,不得不周旋于各種人、各部門與各種場合之間,如果不能適當調整自己的“面孔”,是很難得心應手的。當然,這種“面孔”的變化,決不是要領導干部做毫無原則的“千面人”,或者表里不一,“臺上一套,臺下一套”,或者對上阿諛奉承、對下作威作福,或者由著性子辦事、讓人莫名其妙,而是優秀領導干部應當掌握的一種領導藝術。領導干部如果能夠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運用,隨機而變,使得“面孔”的變化恰到好處,必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方面,孔子堪稱楷模:他在教學的時候正襟危坐,一本正經;批評人的時候很嚴肅,表揚人的時候和顏悅色;與學生們彈琴說唱的時候,手舞足蹈;出使他國時,手執玉圭,鞠躬似的呈現出恭敬之狀……可見,為達到良好的領導效能,促進事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領導干部應清醒認識自己所處的境地,由此選擇該出現的“面孔”。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對下屬要和若春風,強化下屬被重視的感覺和平等的感覺,使其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另一方面,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能“和稀泥”,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始終做到旗幟鮮明,對部隊內部一些違紀違法的苗頭性問題應毫不留情地制止和處理。如果慣于做“老好人”,不但不利于犯錯者改過自新,還會讓人覺得干好干壞一個樣,嚴重損害身邊其他同志的工作積極性。
湖南省軍區政治部)
責任編輯:岑萬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