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志
(本文作者:總政直工部綜合局副局長)
判斷一份材料質量如何,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內容實不實。材料越實,力量越大,影響越強烈,指導作用越大。但現在有些材料“虛”的問題比較突出,俗話、大話、套話連篇,坐而論道,道理來道理去,原則來原則去,不知所云,不知所用。特別是有些基層的材料,觀點提法搞得很玄乎,說的話都是中央的語言和口氣,這是一種很不好的文風。克服材料中的“虛”象,最根本的是要端正指導思想,解決好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但也有一些技巧性的問題需要把握。
一是運用理論要“放之一定范圍而皆準”。材料作為傳播、運用科學理論的載體,其質量的高低、作用的大小,取決于理論闡述的高度性和思想認識的深刻性,這也是材料的靈魂所在、力量所在。但是理論上的高度和思想上的深刻,并不等于語言上的“大”、“高”、“空”,脫離實際、生搬硬套。正確的理論運用和闡述,應該表現為科學理論與上級指示要求融合貫通、緊密結合;表現為按照科學理論對本單位、本部門特點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表現為運用科學理論對具體矛盾問題的深刻分析和獨到見解;表現為依據科學理論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措施。也就是說,理論發揮指導作用,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范圍內、在具體的實踐中,植根于堅實的實踐土壤。這就要求材料中闡述理論問題時,一定要站在適合本單位地位的高度,把落腳點放在具體實踐上,注意把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揉”進去進行深入分析,講話講在“實”處,說理說到“點”上,防止理論運用上的生吞活剝,力避講那些放在什么單位、什么場合、什么時機、由誰來講都看似正確卻無真正作用的空話、套話,切忌書云亦云、上云亦云、他云亦云。
比如,一位領導在傳達貫徹胡主席關于搞好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重要指示的講話中,有這樣一個標題:“要把思想統一到胡主席對抓好學習實踐活動的決策指示上來”。他是這樣講這個問題的:胡主席對搞好基層的學習實踐活動高度重視,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軍隊第三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注重從基層實際出發,在加強具體指導上下功夫;要突出實踐特色,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確保部隊各項任務圓滿完成”。胡主席的重要批示,為我們抓好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既講明了總體思路,又提出了基本方法,還明確了標準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在貫徹落實中要把握這樣三點:一個是,要把握好立足點。胡主席強調:學習實踐活動要注重從基層實際出發。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立足本單位的實際,把共性要求與具體情況緊密結合,從廣大黨員自身思想和工作實際出發,從推動本單位建設的實際出發,從廣大官兵的愿望要求出發,從扎實做好當前工作出發,使學習實踐活動更加符合單位特點,更加貼近實際,更加具有針對性。另一個是,要把握好著力點。胡主席強調:要在加強具體指導上下功夫,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進一步明確了學習實踐活動勁往哪里使、功夫往哪下的問題。這就要求各單位要在解決影響和制約基層建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的突出問題,以及基層黨的建設方面的突出問題上加大力度,用足氣力。再一個是,要把握好落腳點。衡量和檢驗學習實踐活動質量和成效的標準是什么,就是胡主席強調的“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確保部隊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因此,我們一定要按照這個標準去解決問題、兌現承諾,抓好工作、推動建設,真正實現“提高思想認識、解決突出問題、加強基層組織、促進科學發展”的目標要求。
這就是講理論問題時,把上級指示與單位實際結合起來寫的,既有深刻理解和分析,又有針對性很強的措施要求,講的是自己的話,是立足單位實際講的話,而不是照抄照轉、上下一般粗。
二是堅持用事實說話。事實是一篇好材料的筋骨和支撐。要堅持思想從事實中提煉、道理用事實闡發、經驗從事實中總結,這樣材料才有力量;要善于從形勢任務切入,把情況、特點、矛盾、問題提出來;要善于運用手頭的事實材料,以事明理,事理交融;要善于運用典型,恰當的典型往往比抽象的概括更有力量;要注重細節的描寫,做到有血有肉,詳略適當。那些經久不衰、常讀常新的應用文章,幾乎都離不開運用事例說理的方法。
比如,溫家寶總理2007年在日本國會上的演講《為了友誼與合作》,就運用了不少的事例來說明道理。溫總理在談到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寬容時,引用了三個事例來說明:(1)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聶榮臻元帥在戰場上救助日本孤兒美穗子,親自精心照料,并想方設法把她送回到親人的身邊。(2)中日邦交正常后,中國政府為這些遺孤尋親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至今,已經有2513名日本遺孤返日定居。(3)中國北方的港口城市葫蘆島,曾是侵華日軍運送石油的地方。就在幾座殘留的儲油罐旁,矗立著一塊石碑,記載了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在交通不便、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全力幫助105萬日本僑民平安返回家園的歷史一幕。
把這幾個精心選取的歷史事實帶著具體細節講出來,這樣,不用自己說,中國人的善良與寬容、中國人民要同日本人民友好相處的態度就已經很好地表現出來了。
還有一個事例,也會對我們有啟發。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后,聯合國決定降半旗致哀,為一個國家政府首腦降半旗,這在聯合國還是第一次。當時,有的國家代表提出異議,今后是否各國總理逝世后都要降半旗?為回答這個問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先生在聯合國總部大廈臺階上作了《一分鐘的演講》,他是這樣講的:哪個國家的總理像周恩來那樣,終生只有一個妻子,而且始終相敬相愛?哪個國家的總理像周恩來那樣,無比熱愛他的億萬人民,自己卻沒有一個子女?哪個國家的總理像周恩來那樣,雖然他的國家家大業大,而自己卻在國外沒有一分錢存款?如果是這樣,逝世后聯合國也為他降半旗。聽完這《一分鐘的演講》,聯合國所有官員都折服了,在半旗垂落下,懷著崇敬的心情為周恩來低頭默哀。這就是事實的力量。
三是敢于直面問題。現在很多材料顯得“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聯系實際或離實際很遠,看過之后不知針對哪個單位、哪種情況講的。要防止這種情況,一個要立足具體實際。在論述問題時要認真分析解剖大量的事例、數據和情形,善于認識和把握本單位、本部門的特點規律,這樣,材料自然就會充實厚重,依據分析結論提出的對策辦法,也才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再一個是要敢于觸及矛盾。寫材料的目的,不是為寫而寫,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一份材料只有針對矛盾問題去寫,寫出來的東西才有意義,才會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針對的矛盾問題越尖銳,材料寫得就越實,引起的反響就越大、越強烈。一些材料之所以寫得比較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去聯系實際,更不敢觸及矛盾和問題,只好說一些套話,甚至連隔靴搔癢的作用都沒有,導致材料空洞乏味、觀點模棱兩可、態度曖昧不清,缺乏戰斗性和震撼力。
比如,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分析政治工作效益不高的原因時,點問題直截了當,入木三分,使整個材料的實在性得到了加強。他講:造成政治工作效益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思想觀念上看,有的同志思想觀念與時代發展不合拍、與官兵思想變化不適應,往往講的是解放思想的理,做的卻是因循守舊的事;說的是科學發展的話,走的卻是習慣思維的路。有的把政治工作的傳統固定化,總認為堅持傳統的東西比較保險、穩當、不會出差錯,因而禁錮了思想、束縛了手腳。有的把政治工作的功能理想化,賦予政治工作太多的內容,承擔了無限責任,過分夸大政治工作的作用,結果把政治工作置于難堪的境地。
從制度機制上看,政治工作有時忙亂無序,存在嚴重“五多”問題,追根溯源,與執行法規制度不嚴格、不認真有密切關系。現在,不少單位放著條令條例不去認真抓,而另外去搞“十個不準”、“八個不得”;放著《軍隊基層建設綱要》不照著去建設,而另立發展目標、評比標準;放著教育《大綱》不學習、不落實,主題教育不好好抓,而重復安排教育、層層安排教育、項項布置教育,使教育占用了大量時間而效果不佳。
從效績評價上看,有的認為政治工作成本不好計算、沒法計算也不必計算,不把投入的時間、人力、精力當成本,因而使教育內容越搞越多,教育檢查越搞越細,教育評比越搞越繁,會議活動的規模越搞越大。派工作組下去檢查,不看解決了什么問題,過多地看用了多少天、上了多少課、寫了多少教案、記了多少筆記。
四是要提出對策辦法。把材料由虛變實,很重要的就是要提對策拿辦法。通常的方法有三條:①把上面的東西實際化。上邊的文件、講話是著眼全局的,講的都是一些原則性、規律性的東西。傳達貫徹時,就要著眼本單位的實際,把上邊的東西加以細化,把普遍性的要求個性化,找出本單位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提出辦法措施,這些東西有了,材料自然就實了。②全局性的問題要思路化。有些涉及全局性的問題,可能一時還很難拿出政策辦法,這就需要提出一些方向性、思路性的東西,使下級能在大的方向上有所依據和遵循。③一般要求要具體化。凡能把一般要求化為政策、規定、指示的,要盡量加以明確。
比如,黨委書記在學習上要認真履行第一位的責任,這是一般性的要求,很空。但如果這樣明確:黨委書記在學習上要認真履行第一位的責任,每年度都要指導機關制定學習計劃,要有計劃地安排黨委成員深入官兵之中進行輔導,解疑釋惑,用黨委的學習成果帶動部隊的學習;要采取匯報會、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對學習情況的檢查指導。這就把一般要求具體化了。
再比如,有一個材料中對黨委正副書記如何對待名利寫得比較實,提出的辦法操作性比較強。他是這樣寫的:黨委正副書記一定要有大家的胸懷,在成績榮譽面前要讓,多講對方的功勞和作用;在出頭露臉的機會面前要讓,自覺充當幕后的英雄;在好處面前要讓,自覺經受住寂寞和淡泊的考驗;書記對副書記要讓,充分調動副書記抓全面、負全責的積極性;老同志對新同志要讓,多給對方提供鍛煉的機會;但發生問題時,正副書記尤其是書記一定要勇于承擔責任,勇于承擔主要責任,切不可“出了成績都是我的,有了問題都是你的”,更不能相互推諉、互相指責,真正在互信、互通、互讓的基礎上促成正副書記彼此協調配合。
五是力求文短言精。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多用簡潔精練的電報、簡報體例承載豐富的思想內容。要注意化繁為簡,選準主題,突出重點,傳達上級最主要的精神,寫出領導最想表達的思想,說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修改時,要善于選擇和放棄,只要不傷筋動骨,能刪則刪,能砍則砍。要多運用群眾語言、個性化語言、通俗易懂的語言,要講實在、實用的話,不說虛情假意、不合實情的空話,不說可有可無、絮絮叨叨的廢話。要敢于引領語言的時代之風,敢于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新論斷、新觀點、新語言,體現出一種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體現出一種深入思考的睿智之光。語言質樸精當了,文章自然短小精悍,開門見山,一針見血,抓住要害,形成一些精煉、精確、經典的語言精華,迸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就更能在受眾中入心入腦。
比如,總參原兵種部政委田永清退休之后,應邀在國防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作報告近200場。他給青年朋友的六個“二”贈言,流傳甚廣,短而精,確實是經驗之談。
要常交“兩個朋友”:一是運動場,二是圖書館;
要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是運動,二是樂觀;
要培養“兩種本領”:一是本分,二是本事;
要樂于吃“兩樣東西”:一是吃虧,二是吃苦;
要插上“兩個翅膀”:一是理想,二是毅力;
要記住“兩個秘訣”:一是健康的秘訣在早上,二是成功的秘訣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