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梁
上下級交往關系,是指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在完成共同工作目標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相互交往和聯系。作為領導者,從上下級交往的具體活動中去探析人們的交往心理,透過這些心理了解部屬的心理優勢、發現部屬的工作潛能、掌握部屬群體心理需要的構成狀態,對于實行有效管理十分必要。那么,哪些心理因素會影響上下級交往關系呢?主要有以下六種因素。
一、需求性心理因素。在一個工作部門,領導對部屬的要求只有轉化為部屬個人的內在要求時,才能被部屬個人所體驗和感知,也才能對部屬的行為起到激勵與約束作用。就部屬個體而言,在接受工作任務時,有“責任”和“信任”的心理需求;在獨立承擔某項特定任務時,有“權力”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任務完成后,有“成就”和“被表揚”的心理需求;而當處于危急、挫折、孤獨、焦慮的境況時,則有“安全”、“歸宿”等心理需求。這些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果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部屬就會因需求得到滿足產生的心理愉悅而激發出更大的工作熱情,或積極主動與領導交往,或將這種交往關系延伸到工作之外的領域。于是,上下級的交往,就有可能由工作性交往擴展為業余性交往、消遣性交往、排憂性交往,以至感情性交往,當然也可能發展為功利性交往。如果部屬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領導不關心部屬的痛癢,不讓其表達思想,不與其交換意見,不與之建立感情,雙方就會產生心理距離,相處就不會協調,合作就不會融洽,部屬對領導就會表示出不友好的態度。因此,成熟而理性的領導者應關心和重視部屬的心理需求。當然,上下級雙方的交往關系,除需求性因素外,還受到彼此的個人心理特點、角色、地位、價值取向以及交往雙方當時所處情境等因素的制約。交往的密切程度取決于交往的需求性程度,而交往的需求性程度又取決于交往的目的,交往目的不同,交往的價值也就不一樣。但無論出于何種交往目的和行為,領導都要在交往活動中注意自己在單位的地位,既要與部屬進行真誠、友好的多角度交往,又要對部屬的交往、需求心理進行必要的調適和引導,這是領導者的職責和義務。
二、性格性心理因素。性格是上下級在交往活動中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個體差異的直接表現,是一個人在長期的個體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穩固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氣質表現和能力表現。良好的性格特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消極的氣質特點并彌補能力的不足。一個工作部門是由許多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組成的一個工作群體。一般來說,人們總是樂于與那些樂觀開朗、心胸開闊、待人熱情、富有幽默感和進取心的人交往。部屬總喜歡與性格良好的領導建立融洽的關系,這樣在交往中能得到啟發、受到鼓舞、看到希望,獲得心理上的愉悅,進而對領導產生親密感、服從感,并為獲得心理上更大的滿足而努力工作。即使是極其威嚴而又不多言辭的領導,也同樣會對性格良好的部屬另眼相看,產生情感上的傾斜,雖然彼此在性格表現上有差異,但雙方性格中那些良好的因素無形中會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從心理上產生潛在的吸引力。在交往活動中,人們習慣于排斥或疏遠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
三、能力性心理因素。能力是一個人比較穩定并具有實踐性特點的個性心理特征,它能直接影響上下級交往活動的效率。個體的能力強弱只有在工作實踐中去體現,并且只有實踐活動才能使個體的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活動的目的也才能順利實現。能力較強的部屬總期盼接受有才華的上級的領導,他會對這樣的領導產生敬佩感和心悅誠服感,他能以亢奮的精神狀態去完成工作任務,因為他深信“強將手下無弱兵”,在經受完成工作任務考驗的同時,他還接受了一次能力上的挑戰;而有能力的領導也總是對能力突出的部屬充滿期望并委以重任。能力上的吸引力縮短了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了相互欽佩、折服甚至依賴感,使雙方在交往活動中得到了合作上的順手、高效及痛快的心理滿足,進而激發起彼此更高的合作熱情。
四、人格性心理因素。人格是一個人性格、品質、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是個人本質在品格上的表現,與個人的工作、生活作風密切相關,在交往活動中最具吸引力和耐受力。交往雙方人格的高尚與否,會推進或阻礙雙方的交往關系。部屬與具有完善人格的領導者交往,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人格高尚的領導者,不僅決定著部屬的物質、經濟利益,有時還會改變部屬一生的命運。人格高尚的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即使是在權欲、物欲等直接經濟利益交織的乃至畸形的交往活動關系中,人們也依然看重人格。在一個工作部門,領導者始終偏愛和器重的是那些心理品格優秀的下屬,而下屬也總喜歡與光明磊落、寬容大度、公正無私、能與部屬同甘共苦的領導交往。至于那種品質惡劣、陰險多疑、作風懶散、患得患失的領導者,無論其職位多高,到頭來只能落得威風掃地、眾叛親離的下場。
五、相似性心理因素。就部門群體中的人際關系來說,籍貫、年齡、工作崗位、職位、個人喜好、性格特征等大致相同或相當的人,交往比較密切,這種相似性因素作用下的交往,在交往活動中比較普遍。從上下級交往的層次和質量講,相似性主要的還應該是工作態度、價值觀、追求的目標、思維方式和工作作風等方面的相近或趨同。在實際工作中,部屬總是愿意接受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上級領導,并主動與之交往、合作,進而建立友情。如果部屬與自己在政治主張、理想信念、學識水平、分析處理問題的方式、追求的目的等方面能產生心理共鳴,那么領導者便會把雙方的交往關系推進到更加融洽、完善的程度,使雙方在心理上產生親近感,進而成為有情感依賴、無話不談的“知交”、“摯友”。這種交往關系發展得好,便能夠達到不受外來干擾、任何外力都難于拆散的人際關系的最高境界。
六、互補性心理因素。一般說來,個性特征相似的人容易相處,反之則難處。但在具體交往過程中,個性特征差異較大的人也同樣可以較好地交往合作,交往雙方個性中不同的特征正好達到互補而滿足自身的需要。如,長于形象思維的人與偏重邏輯思維的人形成互補,活潑健談的人與沉默寡言的人形成互補,獨立意識強的人與依賴性強的人形成互補,支配型的人與習慣受人支配的人形成互補,雷厲風行的人與穩健型的人形成互補等。不管他們的性格差異有多大,只要這些差異正適合對方的需要,能使雙方各得其所,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合作就會更協調,互補性也就會在交往關系中發揮出較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