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勇 張立國
(1.文山學院體育系,云南文山650092;2.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28)
“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 《文選》第二十卷中的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一首》一詩:“國尚師立,家崇儒門,稟道毓德,講藝立言……偃閉武術,闡揚文令”,但此處的“武術”泛指軍事,是停息戰爭,發揚文教之意。時隔數百年后,“武術”一詞又出現在清人徐珂輯撰的 《清稗類鈔?戰事類》中的 “馮婉貞勝英人于謝莊”的記載:咸豐庚申 (1860年)英法聯軍自海入侵,京洛騷然。……中有魯人馮之保者,精技擊。女婉貞,年19,姿容妙曼,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辛亥革命前后,“武術”一詞開始被普遍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它才被官方正式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什么是 “武術”,卻眾說紛紜,意見不一。1957年,在北京首次舉行了關于武術概念的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武術性質問題上,多數成員一致認為武術有技擊的性質;武術是體育,它屬于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然而卻沒有統一規范的文字表述。在以后的歷程中,《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 《武術》教材都對武術在概念方面做了敘述,但是對 “武術”概念的界定也并不一致,可以說隨著歷史的前進,對 “武術”概念的界定也在不斷的進步。
從建國以來到現在的所有對 “武術”的定義中,具有代表性或者說比較被大家認可的是1996年版的 《高等學校教材?武術》的敘述:“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2003年版的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的定義,“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2004年版的 《中國武術教程》的定義,“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演練和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1996年版和2003年版的表述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它們與2004年版的不同之處就是沒有把功法算在武術的運動形式之內,除此之外,別的內容基本一致,這也算是我國目前為止最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定義了。
關于體育的概念,最新的表述是:“體育是人類為適應自然和社會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而自覺地改造自我身心和開發自身潛能的社會實踐活動”;“體育是以人體運動為基本手段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教育過程與文化活動”。在各種關于體育概念的表述中,不管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細微的差別,但關于 “手段”和 “目的”的理解是一樣的,即體育的手段是身體練習或人體運動,體育的目的是改造自己,而沒有任何的功利性存在。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體育的內涵,這里還有必要區分一下 “體育”和 “運動”的概念,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大多數人往往把兩者混淆起來使用。我們把體育和運動都稱為體育,,而在國外,他們把運動叫sports,把體育叫physical education。在這方面我們甚至與港臺地區都不同,比如中國的港臺一般將sports叫運動,sports science叫運動科學,不說體育產業,而說運動產業。我國大陸的蘇競存先生就使用了兩個概念,一個是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一個是運動 (sports),同時還指出:“舞蹈、技巧運動在用來做體育手段時,屬于體育活動;舞蹈演員表演舞蹈,雜技演員表演雜技,這些運動客觀上也鍛煉了演員的身體,有益他們的健康,但他們的運動目的不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身體,而是為了表現這些運動技藝,供人們欣賞,因此這是藝術,而不是體育。所以,不能認為凡是運動都是體育”。
總的來說,我們判斷哪些項目是不是體育的標準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活動的內容,第二是活動的度,第三是活動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要看第一和第三,這里需要說明是第二點關于 “度”的問題,古人曾經對體育運動中的 “度”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以儒家以及 《管子》為代表的一派主張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第二種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 “度”實際上是 “道”的自然狀態。“道”是自在無為的,要適其 “度”就必須自然無為,這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第三種以華佗為代表,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他把 “度”解釋為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強度和運動量,這要比前兩種更接近體育的本質,但是,我們以運動中的 “度”來判斷所從事的活動是否是體育是比較困難的,比如,約一群朋友打羽毛球,當然打球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剛開始強度就很大,或者在身體已經達到疲勞時,由于興趣和激情的原因可能還會接著打,在這種時候可能會對身體有害,但是在這個時候也可能鍛煉了他們的意志、耐力,在自己的體能上進行了超越,就好比在運動訓練學上所講的,適當超量運動后迎來的是自己身體機能的超量恢復,這對開發自己的運動生理機能是有益的。但用度判斷所從事這些活動到底是不是體育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筆者在判斷哪些活動是不是體育的問題上,不把第二種做主要的參考標準。我們知道 “武術”里面的那些具有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內容固然屬于體育,但是“武術”這個龐大體系中的全部內容是否都屬于體育?
“武術”的內容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豐富的。最原始的武術其實就是技擊術。隨著歷史的發展,以技擊為基礎,與技擊密切相關的武術套路也逐漸被納入到 “武術”的內容中。再往后,人們又意識到這種完全的技擊,如果不加以道德上的引導,一些人可能會走上歧途,所以逐漸把那些能夠正確引導人行為的道德觀念也納入到了武術的范疇內。之后,人們又意識到,技擊和道德雖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是那些如何把知識性的運動技法和道德觀念轉變成武術人的運動能力與道德修養的方法,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武術的訓練方法,所以到目前為止,“武術”的內容,一般應該包括技法、道德、訓練三個方面。
2.2.1 技法
技法主要包括擊技和套路,擊技就是 “技擊所運用的技巧、技藝,是由各種技擊動作及其運用方法組成的技法系統”。也就是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圍繞著技擊取勝這一工具行目標已經形成的、由各種技擊動作及其運用方法所組成的技法系統的籠統的稱謂。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武術,本就是擊技的稱謂。由于傳統武術擊技的產生來源于現實生活或者軍事斗爭的搏殺對抗,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意在制服對手的無限制的拼殺手段,而不同于現代的武術散打,它表現出極強的應急性、無規則性、致命性等特征。正如喬鳳杰所說:“現代武術散打比賽與傳統武術擊技實戰的根本區別,在于現代武術散打比賽的體育競技性質和傳統武術擊技實戰的生死拼殺性質”。
擊技一般由招法和打法構成,招法就類似于現代所說的技術,打法類似于現代所說的戰術。而筆者認為擊技除了招法和打法之外,還包括功法,因為擊技追求的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講究每一個招式狠、準、毒,而且自身還要有很強的防御抵抗能力,而不同于現代的競技武術或散打所追求的以擊中對方點數多少為目的,總的來說擊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擊技的內容還是表現形式、目的,都離我們的體育相距甚遠。
套路是指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各種套路演練技法體系的籠統的稱謂”。它是傳統武術擊技的附屬產物,是融擊技性、養生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多角度的實用藝術。套路是不是體育,這就要看練習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鍛煉身體,那就是體育,如果是為了表演那它就不是體育。
2.2.2 道德
我們可以把我國的傳統武術道德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執無痕、無為無待”,它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儒、道、佛三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武術人的道德指導,它不但指導傳統武術人的所有擊技行為與傳統武術人的其他日常行為,還包括傳統武術人的生活態度。它是附加到武術身上的一種精神文化,所以說它不屬于體育的范疇。
2.2.3 訓練
訓練主要包括外向訓練 (建構經驗心)和內向訓練 (彰顯超驗心),外向訓練是一個經驗學習、經驗總結、經驗積累、經驗轉換的過程,是一種漸進式的提高 “我”的經驗能力的過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使自己的行為日益能夠按照某些方法的指導與要求展開,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具備較強的計劃性和技巧性。
內向訓練即彰顯超驗心,就是要消除經驗心,使自己無窮的超驗心得以彰顯,使我的存在方式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從而使我的能力得以質的提高。也就是于志鈞先生在 《中國傳統武術史》中所說的通往神明之路,何為神明,也就是在各行各業,其技藝達到上乘者,皆曰神明,如:神農、神醫、神算,養生長壽者稱 “神仙”,技藝高超者稱 “神技”,偉大的建筑稱 “鬼斧神工”等等。
這兩種訓練方法是否屬于體育范疇,與是內向訓練還是外向訓練無關,而與訓練的內容和訓練的目的有關,首先是訓練內容,只要對人體無害的那些內容一般來說都有成為體育的可能,而那些對人體明顯有害的內容,那肯定就不是體育了,比如:偏門毒功之類的,像五毒手,練功的材料主要是用赤蛇、壁虎、蜘蛛、瘌蛤蟆、蜈蚣、黃泥、鐵砂、白醋等混在一起,然后,每日用指插之,用爪抓之,用掌戳之、拍之,不斷的練習,兩年才能練成,而且每天練完后必須用中藥解毒秘方洗手,否則三日即潰爛無效,像這樣的練習內容肯定不在體育范疇了。除此之外,無論是外向訓練或內向訓練,只要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己,那就是體育,如果不是為了改造自己,那就不是體育,筆者認為武術應該屬于一種活動方式,而關于武術的種差問題,筆者比較同意1996年版的 《高等學校教材?武術》在定義中關于武術種差的敘述。
[1]全國體育院系通用教材.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3
[2]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出版社,1985:256
[3]楊文軒,陳琪.體育原理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材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