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 李長山
古人四“寶”
●張 兵 李長山
寶,《現代漢語字典》解釋:珍貴的東西。近讀古代經典名著,發現圣賢以“寶”為題論述很多。故寫此文,供黨政干部借鑒,以期加強思想修養,提高執政能力,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古人以不貪為“寶”。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在子罕看來,當官不貪,廉潔奉公,這一精神之“寶”比物質上的“寶”更為珍貴。以不貪為寶,這是一種高尚的人品,也是做官從政的第一要義。古人說:“為政之道,唯有三件事:一是清,不貪;二是慎,不疏;三是勤,不懶。不貪、不疏、不懶為政,政可正也。”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宴嬰高位,甘居陋室;王恭做人,身無長物;枕石夢蝶的莊周,澤畔行吟的屈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報國的岳飛,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等先賢圣哲、領袖人物,都以不貪為寶,做人、做事、做官以清潔顯形問世,這是多么崇高、偉大!“立身為清,清則無欲,無欲則剛,剛則不邪”。古人曰:“為士居官,清節凜凜”,方顯英雄本色。古代有副對聯是:“詩堪入畫方稱妙;官到能貧乃是清。”當今社會,誘惑存在的前提是人的需求,誘惑的魔力利用的是人的貪欲,外在的誘惑總是通過人的內在貪欲起作用的。審視許多落馬官員腐化墮落的原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正確把握個人需要和欲望的度。常言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別貪,貪心必起禍。《左傳·昭公二十年》中鄭國子產曰:“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指烈火雖猛,人知躲避;玩水卻多死。貪欲如水,會不知不覺將人淹死。人,不貪才能為官從政。“清心寡欲路悠悠,笑語歡歌到白頭。人若貪婪多噩夢,自將絞索頸中留。”物質世界,光怪陸離,誘惑多多,顯赫的名、豐厚的利、華麗的衣、鮮美的食,還有那嫵媚的色,會激發人的貪欲,令你智亂心迷。黨政干部應以廉潔奉公為“寶”,做到誘來心不動、財來心不癢、色來心不迷,才是一個高尚的人。
古人以德為“寶”。史載:荀丕在任荊州曹書佐時,一次在給王秀之信中道:“人之處事,當以德行著稱,何遽以爵高人耶?仆以德為寶,各寶其寶,于此敬宜。”在這里,荀丕以德為寶,顯示的是人格的高大、品行的高潔,彰顯的是官德高于官位,責任重于名利,品行大于生命。古人說:“官德隆,民德冒,國家興;官德毀,民德降,國家衰。”心者,本也;本者,德也。德不具則心不正,心不正則氣不正。有德有才能成事,有德無才會誤事,無德無才必壞事。蘇軾《潔威堂銘》中寫道:“非德之威,雖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雖察而人不服。”真正的威信靠的是個人的道德,而不是地位的顯赫;真正的影響力是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權力的勢力。山西平遙縣古縣衙內有一副長聯耐人尋味:“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這副對聯既講“為民”又講“為官”,既講“民品”又講“官品”,這里的“不勤不清不慎”講的就是當官者要以德為尚、為品、為寶,也就是以德從政。古人云:“德,國家之基也”,“百行德為首,德為官之魂”。凡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凡擇賢良者,必以德為先。黨政干部唯有用正確的思想道德指導行動,統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所以,黨政干部應以德高品端為“寶”,牢記宗旨立德,克己自律育德,正確使權成德,在人民群眾中實現“所居民富,所去見思”。
古人以儉為“寶”。老子“三寶”之一就是“儉”。《周易》:“君子以儉德辟難”。《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墨子·辭過》:“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唐代李商隱在總結歷史成敗教訓時,發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感嘆;宋代司馬光針對當時奢侈的流俗,發出慨嘆“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荀子言:“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同時,在《易經》中談到對“節儉”的三種態度,一種是“甘節”,把節儉當作甘之如飴的樂事;一種是“安節”,能安于節儉,不追求享樂;第三種是“苦節”,把節儉當作苦事。《易經》還進一步解釋,對待節儉的這三種態度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甘節,吉”,能夠甘于節儉的則帶來吉利美好;“安節,享”,生活安于節儉的則做事通達順利;“苦節,貞兇,悔亡”,把節儉當作一種苦事,將有不測之兇。黨政干部也應以儉為“寶”。儉于聽,可以養心;儉于事,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凡儉,皆可以悠久而無窮。今天,黨政干部尤其要牢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名言和告誡,把“兩個務必”銘刻在心中,見諸于行動,做一個永不褪色、永不變質的共產黨員,用心用情展示人民公仆的風采,帶領人民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古人以憂患為“寶”。古人曰:“安國之道,憂患為寶”。蘇東坡曰:“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則恐至于不可救”。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治不忘亂,安不忘危”,“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憂患意識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淵源至深。孟子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無不體現出深深的憂患意識;“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志士不忘在溝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君以為無患,其危將至矣;君以為有患,其安將至矣”等等,都包含著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見解和高超智慧。正是中華文明中的憂患意識,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憂患意識,是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同樣體現了崇高的品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黨政干部應以政治清明為“寶”,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才能做到在政治上清明,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堅定立場、牢記黨性、顧全大局、保持公心,以人民利益為至上,無私奉獻。在目前情況下,越是形勢大好,黨政干部越要以“螻蟻之穴,潰堤千里”的憂患之心,對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寢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職一責,做一個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堅定、工作上務實、行動上人民放心的好公仆。
中共河南省西華縣委)
責任編輯:崔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