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本科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對4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取得較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43例患者,年齡最大60歲,最小35歲,平均48.5歲。患者均經病檢,確診均為子宮內膜癌。行廣泛性全宮32例,廣泛性全宮+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11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CO2氣腹壓力為1.73 kPa。手術均在腹腔鏡下完成,無中轉開腹,術后發熱0~3 d,肛門排氣時間24~51 h,留置導尿管4~18 d,住院時間5~22 d,平均14 d。均無其他并發癥發生,術后5 d所有患者腹部創口都能達到I期愈合。
2.1 心理護理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人員已逐漸認識到患者術前的身心狀態會影響手術效果,護理人員應及時發現患者焦慮的主要相關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同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腹腔鏡手術的優點,爭取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手術后患者還要面對幾個療程的化療或放射治療,因此還要鼓勵患者正視長期與疾病作做爭的生活現實,多舉一些治療成功的例子,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
2.2 術前護理 按婦科疾病常規護理,如行心、肺、肝、腎功能及出凝血時間檢查、配濃縮紅細胞、備皮、行藥物過敏試驗,術晨清潔灌腸,留置導尿管等,腹腔鏡手術對臍部的清潔要求較高,因為臍部可作為腹腔鏡的一個入口,要用0.9%氯化鈉溶液輕輕洗凈臍部,再用75%乙醇消毒,以防臍部術后發炎。
2.3 術后生命體征的監測 術后24 h內應密切監測,每30 min測血壓、脈搏1次,平穩后可l~2 h監測1次。因腹腔鏡手術時視野受限,有些患者體內的腫瘤組織浸潤后與周圍組織器官粘連嚴重,手術剝離時易損傷周圍的血管、膀胱、腸腔、造成腹腔出血、尿漏、腸瘺等手術并發癥。行淋巴清掃術時也易損傷淋巴管使患者淋巴回流障礙,造成下肢水腫及盆腔囊腫等并發癥。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24 h,并做好手術患者護理記錄。嚴密觀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情況,注意引流量、性質、并保持通暢,以及時發現出血、尿漏、腸漏、淋巴回流障礙等并發癥。
2.4 術后一般護理 執行全麻術后常規護理,咽喉部不適可作霧化吸人,術后第1天可進流質飲食。肛門恢復排氣后可進食半流質,逐漸恢復普通飲食,要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維生素豐富的飲食,以利于機體功能恢復。切口敷貼一般不需更換,如有滲血應及時處理。
2.5 疼痛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疼痛與手術損傷與CO2氣腹及CO2氣體殘留有關[1],CO2氣體能刺激腹腔壁層腹膜的軀體神經或內臟神經引起術中和術后疼痛。氣腹術后不可避免地會有CO2氣體殘留。如為腹腔引流管引起的牽拉痛,要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脫出,更換引流袋時動作要輕柔,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操作。
2.6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 腹腔鏡手術時,如CO2氣腹壓力過高,大量氣體可積聚在膈下,通過微循環進入血液,導致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另外,腹腔鏡最常用氣體是CO2,因此CO2栓塞、組織間氣腫是腹腔鏡手術的另一并發癥,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是否有以上并發癥而引起的意識淡漠、心律失常、紫紺、低血壓等,防止發生肺水腫及右心衰竭。
2.7 出院指導 腹腔鏡手術多采用電凝和電切的方法,可造成熱損傷,如導致輸尿管缺血壞死,癥狀常出現于術后1~2周,而此時患者已出院[2]。若患者對相關知識缺乏,可延誤就診。因此,患者在出院前除常規宜教外,還應給予個體化指導。特別是對于盆腹腔粘連嚴重或手術有難度的患者。告知患者當出現異常癥狀,如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脹、腰痛、惡心嘔吐、尿量減少以及發熱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總之,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宮頸癌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但隨著手術范圍的擴大和復雜化,術后并發癥也不容忽視,其中最嚴重的是手術出血及內臟損傷。術前充分的準備和術后精心護理對預防和及時處理腹腔鏡手術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陶瑞雪,蘇燕.子宮腺肌病85例臨床診斷和治療探討.安徽醫藥,2005,7:45-46.
[2] 盛修貴,李大鵬,劉乃富,等.早期子宮頸癌前哨淋巴結檢測的臨床意義.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