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環航
區域麻醉(包括腰硬聯合麻醉,連續硬膜外麻醉和神經阻滯麻醉等)是我國目前和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會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區域麻醉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尚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患者術中處于清醒狀態可能是其最大的弊端。區域麻醉的術中輔助鎮靜鎮痛是目前麻醉醫生為此而采取的應對措施,然而具體的鎮靜效果和安全性尚不很清楚,因此,區域麻醉的術中鎮靜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討布托啡諾復合咪噠唑侖在區域麻醉中的鎮靜效果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間ASA分級I-II級擇期手術患者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齡18~65歲;無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所有患者在區域阻滯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臂叢神經阻滯)下行手術(包括下腹部、會陰部、上下肢手術)治療。隨機分為A組(布托啡諾組)25例,B組(芬太尼組)25例。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性別構成、手術時間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無心腦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史。
2.1 術前用藥 常規阿托品0.5 mg、魯米那100 mg,術前30 min肌注。
2.2 麻醉過程 患者入手術室后行生命體征監測,開放靜脈通道,然后作區域阻滯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腰麻聯合麻醉),麻醉完成后給藥,開始吸氧(面罩吸氧,流量3L/min),測定麻醉效果,麻醉效果不能滿足手術要求者不進入觀察。術中補液,第一個小時內輸入林格氏液500~1000 ml,以后根據需要(維持正常的血壓及尿量)給入。
2.3 鎮靜鎮痛藥物的給予 給藥劑量:A組(布托啡諾組)首量為布托啡諾15 μg/kg+咪噠唑侖40 μg/kg,維持量為布托啡諾 7.5 μg/(kg·h)+ 咪噠唑侖 20 μg/(kg·h);B 組(芬太尼組):首量為芬太尼 0.75 μg/kg+咪噠唑侖 40 μg/kg,維持量芬太尼 0.375 μg/(kg·h)+ 咪噠唑侖 20 μg/(kg·h)。
給藥方式:首先緩慢靜脈推注鎮靜藥咪噠唑侖,時間約1 min,5 min后推注麻醉性鎮痛藥(芬太尼或布托啡諾,時間約2 min),在手術開始前5 min左右給藥完畢,維持量以每小時二分之一的負荷劑量給予,手術結束前15 min左右停藥,手術結束后觀察半小時,無不良反應再送回病房。
2.4 監測指標采用腦電多功能監測儀收集患者腦電雙頻指數(BIS)值,分別記錄給藥前(T1)、給藥后5 min(T2)、30 min(T3)以及患者蘇醒后(T4)的BIS及各時點MAP、HR、SpO2:、RR,并行警覺/鎮靜評分(OAA/S)。OAA/S鎮靜評分標準:5級,對正常呼名有正常應答;4級,對正常呼名應答遲鈍;3級,對正常呼名無反應,但對反復大聲呼名能反應;2級,對大聲呼名無反應,但對拍頭和搖頭能反應;1級,對拍頭和搖頭無應答,對傷害性刺激有反應[1]。
2.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數據以(±s)進行統計描述,數據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各時點HR,MAP,RR,SpO2及OAA/S的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各時點HR,MAP,RR,SpO2及OAA/S的變化(±s)
指標 組別 例數 T1 T2 T3 T4.31 B 組 25 80.90±2.42 80.50±2.31 80.40±2.35 80.54±2.43 MAP(mm Hg) A 組 25 72.05±2.13 71.65±2.14 71.25±2.56 71.92±1.67 B 組 25 71.40±2.53 70.86±1.42 70.47±2.38 71.22±2.12 RR(次/分) A 組 25 15.05±0.61 14.85±0.63* 14.65±0.60* 15.12±0.59 B 組 25 15.30±0.58 13.20±0.50** 13.00±0.48** 15.27±0.61 SpO2(%) A 組 25 96.10±0.44 95.59±0.42* 95.85±0.41* 96.01±0.42 B 組 25 95.65±0.34 91.45±0.36** 91.35±0.34** 95.14±0.36 BIS A 組 25 94.81±4.86 76.52±6.90** 65.94±7.05** 93.93±4.34 B 組 25 95.63±3.75 75.35±5.23** 68.67±6.92** 94.97±3.26 OAA/S(級) A 組 25 5.00±0.00 4.10±0.12** 2.95±0.07** 4.78±0.08 B 組 25 5.00±0.00 4.03±0.09** 2.92±0.09**HR(次/分) A 組 25 78.10±2.67 77.25±2.35 77.00±2.32 77.92±2 4.80±0.08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手術種類和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各時點比較,HR、MAP、BIS及OAA/S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T2時B組RR、SpO2低于A組(P<0.05)。兩組 T2、T3時 BIS值及 OAA/S評分均明顯低于 T1時(P <0.05),T4時的 HR、MAP、SpO2、RR 及 BIS 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T2、T3時RR、SpO2明顯低于A組,而A組T1、T2時的RR、SpO2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4.1 布托啡諾是混合型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對k受體具有激動作用,對μ受體具有部分拮抗作用,其鎮痛效能較強,呼吸抑制較嗎啡輕,并具有“封項效應”,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寒顫,而且它對胃腸道蠕動的影響小,很少產生煩躁不安等[3];布托啡諾與中樞鎮靜類藥物具有協同鎮靜作用,成癮性發生率低。咪噠唑侖是當前臨床應用的唯一的水溶性苯二氮卓類藥物,具有抗焦慮、催眠、抗驚厥、肌松和順行性遺忘作用,消除半衰期短,鎮靜作用強等特點,是目前最廣泛用于區域麻醉鎮靜的藥物。
4.2 布托啡諾與咪噠唑侖聯用作為區域阻滯麻醉的術中輔助鎮靜鎮痛用藥,既可以發揮后者的鎮靜遺忘效應,減少術中不良記憶的影響;又可以發揮前者的鎮痛作用,使區域麻醉的效果更加完善[3]:此外,利用二者的協同鎮靜效應,還可以減少咪達唑侖的用量,這可能減少呼吸抑制,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布托啡諾對術中術后寒顫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對牽拉反應的治療作用以及使煩躁發生率降低等特點,可能會使患者的舒適度得到提高。
4.3 安全性評價 呼吸道梗阻,給完鎮靜藥物后,布托啡諾組有5例患者發出輕微鼾聲,發生l度呼吸道梗阻,無需處理即能保持通氣正常,無一例患者未出現3度呼吸道梗阻;給完鎮靜藥物后,芬太尼組有4例患者發生l度呼吸道梗阻,l例發生2度呼吸道梗阻;兩組間呼吸道梗阻的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低血壓:本研究僅有芬太尼組出現2例低血壓,降幅>30%,在給予多巴胺2 mg靜脈推注并加快補液后,血壓逐漸升至正常。惡心嘔吐:兩組術中均未出現惡心嘔吐現象,布托啡諾組術后出現2例惡心嘔吐,芬太尼組未發現惡心嘔吐現象。惡心嘔吐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本研究制定的區域麻醉術中鎮靜方案,不管是在布托啡諾組還是在芬太尼組均能維持術中持續平穩鎮靜,術后恢復迅速,不會延長術后滯留時間,術中遺忘率高,麻醉醫生對鎮靜的總體評價高,患者滿意度高,足一種可行的術中鎮靜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林雪,李立環.腦電雙頻指數與丙泊酚麻醉.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319.
[2] 劉進,羅朝志等.局麻患者不同劑量咪噠唑侖復合芬太尼鎮靜效果的比較.中華麻醉學雜志,2008,28(3):284-285.
[3] 謝致,周守靜,沈雅芳.硬膜外和靜脈注射布托啡諾預防闌尾牽拉反應的臨床觀察.復旦學報(醫學版),2007,34(4):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