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紅
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臨床上并不少見,癲疒間反復發作可加重腦損害,引起更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病性癲疒間40例,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確診為急性腦血管病310例,其中男210例,女100例。臨床診斷符合1996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1]。其中腦血栓形成160例,腦出血120例,腦栓塞(心原性)1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5例。本組310例中,繼發癲40例,癲疒間診斷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的診斷標準。
1.2 診斷標準 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按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全部經頭顱CT證實。腦卒中后癲疒間的診斷標準是首次卒中后即刻、住院期間到出院隨訪期≥2次癲疒間發作,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既往無癲疒間發病史。癲疒間分類根據1985年中華醫學會第一屆癲疒間學術會議癲疒間發作分類法。根據卒中后癲疒間發生的時間,人為的將其分為2類,即卒中后2周內發生者為早發性癲疒間發作,2周后發作者為遲發性癲疒間發作[2-3]。
1.3 病變部位及癥狀 40例腦血管病性癲疒間患者中,腦梗死25例,其中基底節區梗死15例,腦葉梗死10例;腦出血15例,其中殼核出血8例,丘腦出血3例,腦室出血2例,腦葉出血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出現偏癱或單癱59例,意識障礙31例,感覺障礙20例,頭痛26例,嘔吐18例,精神障礙8例。
1.4 癲疒間發作類型及時間 癲疒間發作類型診斷標準按照國際癲疒間分類標準,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25例,部分性發作15例,其中部分性發作繼發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10例,癲疒間持續狀態(包括部分性發作持續狀態)5例;1個月以內發作14例,1~6個月發作12例,6個月~1年發作8例,1年以上發作6例。
1.5 治療及轉歸 按常規治療腦血管病,抗癲疒間治療依臨床而異。早期均應用抗癲疒間藥物,根據不同類型選用苯妥英鈉、卡馬西平、魯米那、丙戊酸鈉進行治療。經治療,40例患者中,28例癲疒間發作停止,10例需長期服用抗癲疒間藥物,2例治療中停藥致癲疒間再發,再服藥后得到控制。
2.1 發生癲疒間的機制 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的機制尚未明確。腦梗死急性期可能為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使細胞膜穩定性發生改變,出現過度去極化,引起癲性放電[4];而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能因血腫直接刺激皮質運動區,血腫壓迫皮質運動區血管引起該區缺血;局限性或彌漫性腦血管痙攣,神經元缺血缺氧而致癲性放電;應激反應,使體內有關激素水平發生改變,引起癲性放電;腦水腫及顱高壓影響神經元的正常生理活動,引起癲性放電;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引起癲性放電。慢性期則由于膠質增生,瘢痕形成,萎縮粘連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增生,神經遞質代謝紊亂,血供減少,而引起癲疒間發作。腦血管病后早發性癲疒間應用常規抗癲疒間藥物治療效果好,但遲發性癲疒間效果差,部分患者需長期服藥[5]。
2.2 治療 腦血管疾病是癲疒間發作的常見原因,而癲疒間或疒間性發作也可以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之一。本組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預后良好,對于皮層或皮層下病灶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要警惕繼發性癲疒間的發生,盡早發現并盡早處理。早期癲疒間與卒中后早期病理生理變化的基礎有關,致疒間的原因隨著治療而改善,一般隨原發病治療的好轉而癲疒間發作終止,故抗癲疒間藥物不需長期應用。故急性期出現癲疒間,可給予短期的抗癲疒間藥物治療,以后逐漸停藥觀察。對于遲發或復發者應給予正規抗癲疒間藥物治療,藥物的選擇應個體化,大多單一用藥即可取得好的療效[6]。本組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40例中,經過治療后,28例癲疒間發作停止,20例需長期服用抗癲疒間藥物,2例治療中停藥致癲疒間再發,再服藥后得到控制,說明致疒間的原因隨著治療而改善,故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的抗癲疒間藥物不需長期應用。
[1]中華神經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王貴清.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疒間的臨床研究.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21(1):80-81.
[3]王慧紅.腦卒中后癲疒間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69-70
[4]楊德功,羅偉.卒中與癲疒間.國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1997,5(3):167-170.
[5]曾偉英.腦出血后的癲疒間發作.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9,25(2):122-123.
[6]羅蔚鋒,邵國富.中風后癲疒間研究的進展.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1995,2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