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玉
先天性巨結腸發病率高,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2位,是新生兒常見的結腸疾病[1]。在新生兒期主要表現為低位腸梗阻,以腹脹、嘔吐、胎便排出困難為主要表現,如不及早診治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甚至合并嚴重并發癥導致死亡。而鋇劑灌腸X線檢查是確診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不可缺少的直觀的方法。筆者對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經手術證實、病理診斷的18例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的鋇劑灌腸X線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鋇劑灌腸X線檢查對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價值,以期早期診斷和治療。
1.1 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經手術證實、病理診斷的18例先天性巨結腸患者,均符合文獻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齡9~28 d,平均(17.6±3.9)d;出生體重2501~4008 g,平均(3215±527)g;入院時體重2430~4015 g,平均(3275±613)g;孕周37~41周,平均(39.8±1.7)周。新生兒24 h內排出胎便1例(5.6%),胎便排出延遲或未排胎便17例(94.4%)。新生兒生后腹脹或逐漸腹脹15例(83.3%);嘔吐9例(50.0%);體重不增或降低11例(61.1%);直腸指診壺腹部空虛7例(38.9%),拔指后排氣排便呈“爆炸樣”5例(27.8%)。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愈出院。
1.2 鋇劑灌腸X線檢查方法 本組18例新生兒均做鋇灌腸檢查,常規均攝腹部平片了解小兒腸脹氣、低位腸梗阻及腸穿孔情況。鋇灌腸檢查前不做清潔灌腸,使新生兒腸道保持原有的病理狀態。以0.9%生理鹽水調配成25%(W/V)鋇劑,用注射器連接細導尿管插進肛門2 cm,低壓緩慢注入硫酸鋇溶液,擴張段顯示后停止注入鋇劑,拔出導尿管,攝取腹部正側位片;1 h后繼續觀察有無痙攣段;24 h后復查觀察鋇劑潴留情況。
18例鋇劑灌腸 X線檢查結果分型:①短段型3例(11.1%),痙攣段累及直腸下段,上界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痙攣段短于6 cm,其上段移行擴張;②常見型9例(50.0%),痙攣段累及直腸近段或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甚至乙狀結腸遠段,直腸-乙狀結腸指數<1,其上段擴張;③長段型3例(16.7%),痙攣段累及乙狀結腸近段至降結腸;④全結腸型3例(16.7%),痙攣段包括直腸、全部結腸及回腸末段,直腸、結腸痙攣、僵直,直徑小于正常,結腸框變形、縮短,呈“?”狀。陽性符合率為94.4%(17/18)。24 h隨訪鋇劑潴留16例(94.1%),其中潴留的鋇劑位于降結腸以下腸段有15例;位于整個結腸的有1例;擴張段腸黏膜出現大鋸齒狀改變1例。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于病變腸管的腸壁和黏膜下神經叢內缺乏神經節細胞而處于痙攣狀態,喪失正常的蠕動和排便功能,使糞便通過受阻,糞便、腸氣蓄積在遠段結腸,使該腸管繼發擴張、肥厚,逐漸形成巨結腸的改變,在新生兒時期多表現為低位腸梗阻,少數嚴重的患兒腹脹明顯,可見腸型,繼而引起呼吸困難、腸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患兒生命[3],不及時診斷與治療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死亡。故早期診斷非常必要。
巨結腸確診的金標準是直腸黏膜吸引活檢,但因技術操作不規范而影響在臨床的廣泛應用[4]。腹部鋇劑灌腸X線檢查對新生兒HD的診斷有重要意義,本組18例新生兒HD鋇劑灌腸檢查陽性符合率為94.4%。鋇灌腸如能見到明確的狹窄段和擴張段是診斷HD的重要征象[4]。痙攣段的近端由于糞便逐漸充填、潴留而慢慢擴張,成為擴張段遠端的一部分,即為移行段,移行段的形成與該段的神經節細胞稀少有關。鋇劑灌腸表現為痙攣段以上腸管逐漸移行成漏斗狀或突然擴張,這是X線診斷的可靠征象[5]。新生兒HD因病程短常無狹窄段可見、移行段不明顯而增加了X線診斷的難度,其次因灌腸的鋇劑過量、痙攣段被動擴張而漏診。在新生兒時期,移行段表現或短或長,管徑增大的不明顯,但直腸-乙狀結腸指數<1。鋇劑灌腸時多體位觀察,特別是斜位觀察,是可以發現移行段的。另外,24 h隨訪鋇劑潴留也是新生兒HD的重要征象,本組%存在鋇劑潴留,但合并結腸炎時腸蠕動加快可促使鋇劑排空,若擴張腸管黏膜皺襞變粗橫向呈不規則鋸齒狀變化,提示伴有小腸結腸炎,本組有1例。
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因病程短,痙攣段、移行段不明顯而增加了X線診斷的難度,但只要我們規范運用鋇劑灌腸X線檢查,認真觀察其形態及功能的改變,可以為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提供很有價值的X線診斷。總之,結合癥狀、鋇劑灌腸X線檢查、直腸肛管測壓、直腸黏膜吸引活檢及直腸黏膜AChE檢查,可有效提高新生兒HD的診斷率。
[1]王克明,孫潔,林飛飛,等.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的X線診斷(附33 例報告).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6):830-851.
[2]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48-1351.
[3]馬永利,張傳龍,陸國云.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臨床醫學,2007,27(2):33-35.
[4]馮杰雄,高賀云.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診治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11(6):808-809.
[5]張明杰,劉立煒.先天性巨結腸的病理-X線特征.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3,9(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