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柳 李銳 董丹 郭田章
別嘌呤醇是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主要藥物之一,近年來該藥引起的重癥藥疹逐漸增多,其臨床表現除了皮膚表現外,還有發熱和多器官受累。現對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別嘌呤醇引起的13例重癥藥疹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年齡35~75歲,平均55.6歲;所有患者均有痛風病史。部分患者同時合并其他基礎疾病,其中高血壓4例,糖尿病3例,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3例,肝硬化合并先心病1例,慢性胃炎1例。潛伏期7~50 d,平均26.7 d。
1.2 臨床表現 診斷為重癥多形紅斑型(erythema multiforme major,EMM)7例,表現為全身水腫性紅斑、丘疹;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者1例,可見全身廣泛紅斑的基礎上出現松弛性水皰、大皰,尼氏征陽性,酷似淺Ⅱ度燙傷。皮損觸痛明顯;剝脫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ED)者5例,表現為全身皮膚彌漫性潮紅、腫脹,早期有滲出,后期大量脫屑;所有患者均伴有口、眼、或外生殖器黏膜的損害。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中體溫超過39℃者9例。
1.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10×109/L者10例,最高為22×109/L,嗜酸性粒細胞數升高(>100×106/L)者7例;肝功能異常者7例,主要是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升高;腎功能異常者6例,主要是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蛋白陽性7例,尿隱血陽性3例;心電圖異常者3例。
1.4 治療 確診后立即停用別嘌呤醇。早期予較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相當于強的松75~100 mg/d的皮質類固醇激素靜脈滴注,病情穩定后每5~7 d。減量1次,每次減量1/4~1/6,先快后慢,減至40 mg/d后改為強的松口服,漸減量至停藥;支持治療包括堿化尿液、多飲水,加速藥物的排泄;控制并發疾病,合并肝腎損害時予以積極保肝、護腎治療,同時加強營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預防和控制感染。護理方面是加強眼部、口腔和外陰黏膜的護理,皮損嚴重、糜爛面大的患者應采用暴露療法,及時更換無菌床單及床上用品,以免繼發感染。
11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ED型)死亡;住院時間16~51 d,平均為(32±13.6)d。其中1例患者繼發肺部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因并發腎功能衰竭轉入我院重癥監護室搶救,后繼發全身器官衰竭、高血鉀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逐漸增多,別嘌呤醇引起的藥疹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高達2%[1]。別嘌醇及其代謝產物異黃嘌呤均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黃嘌呤和黃嘌呤代謝為尿酸,從而減少了尿酸的生成[2]。別嘌呤醇在體內代謝慢,Sullivan等則認為與遺傳有關的慢乙?;膫€體易造成藥物積蓄[3]。別嘌呤醇引起的重癥藥疹,由于發病年齡大,且老年患者因基礎疾病多伴有肝腎功能障礙,藥物反應使肝腎功能進一步受損,因此別嘌呤醇在體內積蓄中毒的反應使藥疹較為嚴重,病程遷長,若治療不當或驟停糖皮質激素,極易造成癥狀“反跳”,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本組資料在臨床上有以下特點:①三型藥疹中以EMM型最常見,占7例,占53.8%;其次為ED型。發病年齡主要為中老年。在本組中年齡最小者35歲,最大者75歲,平均為55.6歲。男女比例為5.5:1,這與痛風的好發年齡、性別基本一致。②潛伏期長。本組中最長50 d,最短7 d,平均為26.7 d。痛風患者多為中老年患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腎臟損害,因此該藥在體內代謝時間延長,易造成蓄積,從而使潛伏期較一般藥疹長;③患者多出現發熱,本組中所有患者均有發熱,且就診時超過39℃者有9例(占70%),所有患者在排除肺部感染的前提下,發熱考慮由別嘌呤醇藥疹引起。12例患者經過使用足量的糖皮質激素治療3~4 d后體溫均恢復正常。還有1例患者早期糖皮質激素用量不足,患者體溫一直控制不理想(波動于39℃左右),在排除全身感染因素后,遂加大激素用量,體溫才得以控制。發熱與病情程度密切相關,因此體溫對于評價病情是否控制至關重要;④病程一般較長。住院時間為16~51 d,平均為(32±13.6)d;⑤內臟受損常見,主要表現為肝腎功能受損。由于別嘌呤醇藥疹患者都為中老年,且伴有不同程度腎臟損害,該藥疹又加重了腎臟受累程度,表現谷丙轉氨酶、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治療上應囑患者臥床休息,及時予保肝、護腎、堿化尿液等治療。文獻報道,靜脈滴注還原性谷胱甘肽對于護肝有較好療效,并補充多種維生素[4];⑥別嘌呤醇藥疹在治療上仍以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為主。TEN型病情進展迅速,早期所需激素量相對較大,病情控制后則快速度減量,從而縮短用藥時間和減少激素的副作用。ED型患者治療過程中易出現病情反復,故撤減激素時速度宜慢。
別嘌呤醇所致的重癥藥疹病情重,死亡率高[5,6],患者的預后與以下因素相關:①是否及時停用致敏藥物。這對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極為重要。②年齡大者,預后差。本組死亡的2例患者年齡均超過65歲。③藥疹類型。我們的經驗發現,重癥藥疹中EMM型預后相對較好,ED型因病情反復,容易麻痹患者和臨床醫生,預后最差。死亡的2例患者均為剝脫性皮炎型藥疹。④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情況。激素的應用為本病的首選用藥,應早期及時、足量用藥,以保證藥物的攝入。⑤腎功能受損重者,預后差。文獻報道,重癥藥疹的腎功能損害重,預后差,病死率高[6]。本組中死亡的2例患者腎功能均出現了嚴重的腎功能損害。⑥是否合并感染。本組資料中1例ED型患者好轉出院后激素減量過程中擅自停用激素,導致皮疹復發,患者再次入院時需重新加大激素用量,期間繼發了肺部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總之,隨著人口的老化,痛風患者越來越多,因其服用的別嘌呤醇誘發藥疹和重癥藥疹也越來越多,在預防上建議臨床醫生在治療痛風時,應謹慎選擇別嘌呤醇,一旦出現藥物過敏,立即停藥,及時治療。此外在飲食上患者應注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蛋、海鮮等。
[1]LEE H Y,AR IYASINGHE J TN,TH IRUMOOTHY T.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 preventable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ingaporeMed J,2008,49(5):384-3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制劑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1.
[3]Sullivan JR,Shear NH.The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drome:What is the pathogenesis?.Arch Dermatol,2001,137(3):357-364.
[4]許國銘,李石.現代消化病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009-1010.
[5]沈新.56例別嘌呤醇藥疹的臨床特征回顧性分析.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2,22(3):221-226.
[6]陳磊,潘萌,鄭捷.別嘌呤醇所致各型藥疹的預后與腎功能的關系.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