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智慧 周媛 孫桂琴
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與冠心病,腫瘤合稱三大重要慢性疾病,已成為日益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世界性問題其中2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上升,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對我院近年來初次使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心理狀態特征進行系統觀察與分析,并及時給予心理指導和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4例患者系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糖尿病診斷標準為1997年艾達診斷標準,經口服降糖藥物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患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需要使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胰島素均由患者自己使用諾和筆進行多次皮下注射,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81歲,平均60.3歲;初中以下文化44例,初中以上文化40例;病程最短為初發,最長為22年,平均7.6年。
1.2 調查方法 以問卷方式調查,問卷涉及的主要內容:患者對注射胰島素的認知程度,是否有思想準備,有無緊張恐懼,對胰島素治療配合與否及副作用的顧慮,患者自身注射能力,經濟狀況,使用胰島素后患者的情況反應及配合程度,使用胰島素后癥狀是否改善,有無出現并發癥等,再加上具體觀察,進行綜合分析。
通過調查,患者心理特點表現為:
2.1 焦慮、恐懼心理 長期的血糖波動和對糖尿病急性、慢性并發癥的恐懼,造成許多患者存在復雜的心理反應,故焦慮反應較普遍,比如情緒緊張、易激動、好發脾氣、心胸狹窄等等。尤其是對初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感到恐懼,對自己缺乏信心,擔心胰島素的“成癮性”,擔心一旦開始使用胰島素后,終身對胰島素依賴。
2.2 絕望心理 由于病情加重,對口服多種降糖藥物血糖仍舊波動,醫療中的各種檢查結果不理想,及患多種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出現神志不安,日常行為難以自理,有的甚至做出自殺。
2.3 猜疑心理 表現為對皮下注射胰島素療效的懷疑,對胰島素副作用的過分擔憂,懷疑猜測醫生、護士、他人隱瞞病情,對周圍的事情非常敏感,把一些沒有關聯的事情扯到自身,對其他患者的病程結果進行無故的病情聯想,導致身體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憊。
2.4 拮抗心理 對自身的病情滿不在平,經常違背醫囑,不積極治療,尤其在病情好轉后,擅自減少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次數和劑量,甚至自動放棄治療。
3.1 糖尿病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糖尿病知識的不足,通過發放通俗易懂的書籍、宣傳冊及面對面的信息指導讓患者明白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益處。做好血糖監測記錄:良好的血糖監測記錄,可以幫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穩定的原因,并加以糾正。記錄中應包括每天血糖監測的時間、血糖值和飲食量、進食時間以及用藥與時間,特別是胰島素量與注射時間。每天的運動量,運動時間和一些特別的事件,如發燒等。
3.2 第一次注射胰島素的護理 一般來說患者認為注射胰島素需要很強的專業性,擔心注射時出現錯誤。故應向患者或家屬介紹使用胰島素筆注射的方便性和安全性,諾和諾德公司生產的諾和筆(R)3型具有劑量精確,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可靠的特點。同時8毫米30 G的注射針頭是目前皮下注射使用的最細針頭,由于針頭外層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保護膜,既減輕了注射時的疼痛,又可減少注射時對局部組織的損傷。還有患者在首次注射時,手把手對患者進行教導效果非常理想。
3.3 低血糖的防治 低血糖一般發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后3~4 h,有時也可在注射15~30 min出現。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并動態監測心悸、多汗、饑餓等癥狀,應暫時停止注射,輕者進水果糖甜點心,重者給予靜脈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必要時酌情靜脈滴注5~10%葡萄糖注射液,并告知醫生調整胰島素用量。
3.4 密切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理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多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避免產生被遺棄感。護理人員應該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該主動關懷體貼他們。
3.5 護理人員應繼續學習擴大知識面 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內涵不再僅僅是對疾病本身的護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廣泛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以便能與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溝通,才能達到應有的護理效果,如護理人員的心理、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識。
通過對84例初次使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配合藥物治療,患者病情均取得一定療效。筆者體會到,通過以上的心理護理后,使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緒和情感,信心恢復,合作良好。因此,要求護士在臨床護理中,細心觀察、認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耐心解釋、熱情安慰、關心鼓勵和開導患者。調動患者積極因素,使其配合治療,提高療效達到疾病早日康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