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榮
腦血管意外俗稱“中風”,又稱“卒中”。是急性腦部血液循際障礙所引起的腦機能紊亂的總稱。可分為腦出血、腦梗死。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壁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引起其供應范圍內的腦梗死性壞死,因而產生相應的神經癥狀和體征稱為腦血栓形成。
60例患者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住我院內科的住院患者,本組50例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45~75歲,平均67.5歲。其中腦出血12例占24.0%,腦梗死38例占76%,偏癱41例占92%,語言障礙21例占42.0%。
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①意識狀態是觀察病情變化,判斷病情進展的一個重要指征。一般昏迷快而深者出血量較多,淺昏迷者出血較少。若昏迷呈進行性加深,往往是顱內壓增高,有隨時發腦疝的可能,病情危重,危及生命[1];②瞳孔變化,早期瞳孔較小系因小腦半球出血,動眼神經受到刺激所致。腦疝者病側眼神經受壓,該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橋腦出血者,因血腫累及腦干內交感神經纖維,瞳孔呈持續針尖樣小,眼球固定(多向偏癱側凝視);②生命體征監測,嚴密察呼吸、脈搏、血壓、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在發病后4 h內,每小時測血壓、脈搏、呼吸、瞳孔并觀察神志1次,接著8 h內每2 h測1次,以后則每4 h測1次,以便及時了解病情穩定為止。腦出血早期,呼吸多深而慢,病情惡化時,呼吸快而不規則;如呼吸急促、潮式呼吸、嘆息樣或雙吸氣者,呼吸中樞已受到損害。若劇烈頭痛、吐、脈搏緩慢、血壓升高,意識障礙加重及瞳孔大小不等,為腦疝早期表現,應作緊急處理,必要時行科手術治療[2]。
2.1 心理護理 較輕者或由昏迷轉為清醒后,因偏癱或失語,患者常有急躁不安和恐懼害怕的心理狀態。家屬或患者誤認為患了腦出血,不是死亡就是癱瘓,因而悲觀失望情緒十分嚴重。護士須從關心愛護出發,予以細心護理和耐心解釋,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充分配合。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昏迷者頭偏向一側,以便于排除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窒息。昏迷嘔吐患者出現高熱時應補充水分給予營養豐富的食物及易消化飲食。
2.3 飲食要適量 飲食因人而異,勿太過或不足,過量會消化不良,不足則機體得不到營養.心腦血管患者大多由于活動少,胃腸消化能力減弱,更應注意飲食調節.定時進食:普通飲食每日三餐,半流食每日5~6次,多食蔬菜和水果,避免動物內臟,魚籽等含膽固醇高食物,多飲水,防止便秘。昏迷或進食困難患者可給予鼻飼飲食。
2.4 防止褥瘡發生 由于昏迷癱瘓者大小便失禁情況較多,所以需要經常更換體位,并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平整。尤其要幫助受臥部位定時翻身、每2 h翻身一次,按摩身體受壓部位,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時更換衣褲,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1]。
2.5 防止發生泌尿系感染 昏迷患者常常有尿潴留和大小便失禁。對于尿潴留者可針刺關元、氣海穴位,熱敷膀胱區,使其收縮排尿;也可按摩熱敷腹部,患者聽流水聲等方法協助排尿。必要時采用留置導尿管法,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行感染,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對于尿失禁的男性可采用塑料袋或避孕套接乳膠管引出尿液,
2.6 口腔護理 重癥昏迷患者用生理鹽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潔口腔,以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預防發生口腔炎,每日兩次,口唇干燥可涂甘油等。
2.7 患者出現高熱時應補充水分 給予營養豐富的食物及易消化飲食。一般體溫在39℃左右時可給予物理降溫(冰袋),必要時可給予解熱藥物,以減少腦細胞的耗氧量和血流量,降低腦組織的基礎代謝,從而增強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2]。
2.8 語言及肢體訓練 腦血管意外患者多半伴有語言障礙及肢體功能障礙,指導患者及家屬保持肢體功能位置,做主動和被動練習,加強語言訓練,多讀書讀報,語速逐漸加快,護士要耐心聽患者訴說,增加患者信息。
2.9 氧療護理 腦血管患者應持續給氧以降低腦組織的缺氧程度,對保護腦細胞功能,防止腦細胞變性、水腫、壞死起著重大作用。一般患者可給予中流量吸氧,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氧療知識,積極配合治療。
腦血管意外患者經積極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多可存活,出院時給予恢復期功能鍛煉指導,做好健康教育,功能訓練是慢性過程,要循序漸進,患者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以提高自己生活質量。
[1]韋春燕.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人的治療及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5,19(3):383.
[2]姜小芬,宋光太.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并發腦梗死的護理.浙江預防醫學,2004,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