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張偉 李亞文
腦血管病又稱腦卒中,或中風,是一組起病急,致殘率和復發率高。腦血管病存活者中約有60%~86%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關節攣縮又是其主要原因,科學的康復訓練對腦血管患者的運動、感覺障礙的恢復有其重要意義。
1.1 從2006年11月至2008年3月,我院腦系科收治的偏癱患者共108例,年齡32~79歲。其中男性70例,女性38例,左側偏癱44例,右側偏癱64例,患病時間2周 ~18個月。
1.2 康復訓練方法:
1.2.1 患側臥位的擺放 頭部始終保持自然舒適位。患側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后位,腕關節自然背伸。患側下肢取自然伸展位。健側上肢自然放置于體側。健側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方墊一較長軟枕可同時起到保持患側髖關節伸展位的作用。可以控制痙攣的發生,同時又不影響健側手的正常使用。
1.2.2 健側臥位的擺放 在患者軀干前方及后方各放置一軟枕,以保持軀干完全側臥位。患側上肢充分前伸,肩關節屈曲100度,患側上肢下方墊一高枕。患側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方墊軟枕,為防止踝關節出現內翻,軟枕必須墊至足部以下。健側上肢取自然舒適位。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略微內屈,自然放置。
1.2.3 仰臥位的肢體擺放 可以有若干軟枕患側給予支撐。首先在患側肩關節以及上臂下方墊一長枕,以保持肩關節充分前伸,肘關節伸展和腕關節背伸。其次,有一長枕在患側以及大腿下方,目的防止髖關節外旋。對于下肢有屈曲傾向的患者,必須早期加以糾正,限制發展。仰臥位時,避免在膝下墊小枕,以防止膝關節屈曲加劇。踝關節有明顯底曲或內翻患者,應在足底放置保持關節背屈內外翻中立的足托板。
1.2.4 半臥位姿勢 半臥位姿勢會助長屈曲,并激化上下肢的關節攣縮。因此,原則上不主張采取半臥位。并隨時保持肢體的功能位,必要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攣縮程度,定時進行體位轉換,及時矯正不正確的體位,經常保持肢體的功能位如腦卒中患者的健側臥位。
1.3 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緩慢、輕柔的關節活動:對于因傷病而限制關節活動的患者,主要通過被動、助動和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保持關節活動范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攣縮形成。訓練前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及需要配合的主要事項,使患者對治療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在關節活動時,要在不明顯增加患者疼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盡可能達到最大狀態下緩慢、輕柔的進行,以避免引起新的損傷。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由小到大。
1.4 牽伸練習 當出現肌肉緊縮.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時,還要及時進行牽伸練習。根據病情部位選用徒手牽伸,或使用夾板矯正器,低溫熱型材料牽伸,或者通過牽引器械進行重力牽引等方法,已達到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伸展性的目的。牽伸時力量要柔和、穩定,應反復多次,持續一定時間,以不引起關節劇烈疼痛為宜。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治療后反應,積極主動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做好治療記錄。
1.5 熱療 提倡在關節運動和牽伸練習前進行。如水療、蠟療、泥療、超短波等熱療方法作用于局部,以減輕疼痛,改善結締組織的粘彈性,增加牽伸效果。在熱療中,應經常詢問和觀察患者反應,特別是治療部位的溫度,以防燙傷。
通過科學有效的綜合康復訓練方法,與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使患者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主動參與治療,最終使攣縮的程度大大降低改善了肢體功能,使患者能夠回歸家庭和社會。本科108例偏癱患者中有19例關節攣縮,較好地解決了發生攣縮的問題。
關節攣縮的原因是由于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等因受不到牽拉,而自動變短縮緊,失去彈性。由疏松結合的狀態向致密結合的狀態變化,從而出現局部關節變形,肌肉呈緊縮狀態,關節活動范圍減少或消失,肢體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針對原因,按照康復治療計劃,定時給予關節可動域的功能訓練,在訓練時應當注意其關節活動度要從小到大;活動時間由少到多;訓練動作要輕柔,不可過猛過急,避免發生新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