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森 程愛娟 王少華 王燕華 呂建平
我科對于大范圍腋臭者采取雙切口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07~2009年來我科行手術治療的腋臭患者126例,其中男101例,女25例,均為雙側。年齡13~60歲,平均22.6歲。有明確家族遺傳病史者86例。曾用激光或藥物治療者23例。雙上肢均活動正常,無繼發畸形及炎癥存在。
1.2 手術方法
1.2.1 手術范圍及切口線標記 患者取仰臥位,雙上肢自然上舉,雙手掌心向上置于頭部上方。用剃須刀剃除腋毛,紫藥水沿腋毛邊緣標記出其范圍,并在腋毛區近1/3和遠1/3處順腋窩皺襞各標記一條皮膚切口線,長1~1.5 cm,兩平行切口間距通常在3~4 cm,分別用碘酊固定。
1.2.2 麻醉 常規消毒腋部皮膚,鋪巾,2%鹽酸利多卡因20 ml+生理鹽水150 ml+0.3 ml腎上腺素局部浸潤麻醉。每側約注腫脹液約80 ml,使剝離區均勻腫脹隆起。
1.2.3 沿切口線切開皮膚,深達皮下,用組織剪順兩個切口充分銳性游離皮下,用血管鉗夾住創緣真皮層并用食指抵住皮瓣外翻,直視下修剪附著皮層下方的皮下組織、脂肪、毛囊、汗腺腺體組織。雙極電凝徹底止血。用刀片在皮片上切開3~4處長約0.5 cm切口以利引流積液。0.1%洗必泰消毒創面。用1-0絲線縫合創口。切口閉合后,在剝離區掛住皮下基底組織縫合4針,使皮片固定在原解剖位置。在剝離范圍周緣稍外側約0.3 cm處用1號線縫4針留長線以備打包。用酒精紗布卷由兩側向中央滾動擠壓,使皮片與基底之間存留的積液由切口流出。慶大霉素濕紗布打包,繃帶8字形加壓包扎。3 d后換藥拆包及繃帶,10 d拆線。
126例患者,115例I期愈合,11例切口緣附近皮膚表皮壞死,均經1~2次換藥后延期愈合。術后隨訪6月,無1例復發,腋部切口瘢痕細小。患者對效果及外觀均滿意。
3.1 腋臭成因復雜,一般認為是由于腋窩皮膚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作用于無菌無味的頂泌汗腺分泌物,產生難聞氣味,而類白喉桿菌產生的酶在腋臭氣味形成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1]。魯開化[2]等培養毛囊汗腺時發現打開培養皿后就有比較濃的腋臭味,認為頂泌汗腺分泌物本身已有臭味,而非經細菌作用后才產生。但不管成因如何,都認為與頂泌汗腺有關,所以破壞頂泌汗腺是治療腋臭的關鍵。目前腋臭治療方法頗多[3],主要有無創治療即藥物治療,微創治療如電解或電灼治療、微波與射頻治療、激光治療、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等,而有創治療即手術治療目前被認為是破壞頂泌汗腺最有效地方法。傳統術式是直接梭形切除腋毛區,治療徹底但術區瘢痕影響美觀甚至影響上肢功能,逐漸被淘汰。搔刮術式由于是在盲視下進行,容易治療不徹底,且因止血不徹底而引起血腫或感染。
3.2 本科一般采用腫脹麻醉下順腋窩皺襞單切口治療腋臭,而對于腋部面積大者,此中方法需要延長切口且容易殘留周邊大汗腺。對此我們進行了改進,對于面積大者尤其是男性患者,腋毛區范圍大于16 cm×8 cm,我們均采用腫脹麻醉下順腋窩皺襞雙切口治療。
這種方法的特點有:①腫脹麻醉能增大分離間隙,確保正確的皮下分離層;②順腋窩皺襞切口隱蔽,避免直線形條索瘢痕發生,不影響美觀,容易被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接受;③雙切口使術野暴露較好,無須過分牽拉切口即可達腋毛區邊緣,使腋部有毛區皮下組織能完全暴露在術者的視野之中,術者能在直視下完全、準確破壞皮下大汗腺組織且術后瘢痕小于單切口。
術中應注意:①電凝止血要徹底,防止術后血腫;②剝離區掛住基地組織縫合4針,盡量維持原解剖位置;③打包、繃帶加壓包扎,有效地使皮片與創面緊貼和止血,有利于傷口愈合;④兩個平行切口間形成了一個雙蒂的橋狀皮瓣,切口的間距不要太窄,一般在3~4 cm,以防影響血供;⑤由于腋臭患者的大汗腺在數量、分布與毛囊不呈正相關。腋毛分布與大汗腺分布范圍并不一致[4],因此術區應剝離到標記線外0.5 cm左右,以防遺留部分大汗腺導致腋臭復發;⑥雙肩制動,避免血腫發生。
腫脹麻醉下順腋窩皺襞雙切口治療大范圍腋臭在本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其操作簡單、治療有效、術后美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James J,Leyden MD.,Kenneth J,et al.The microbiology of the human axill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xillary odor.J Investigat Dermatol,l981,77(5):413-416.
[2]魯開化,澎湃,劉斌,等.腋臭外科治療的臨床與病理觀察.中國美容醫學,2008,17(10):1421-1424.
[3]李航.皮膚外科系列講座(十)-腋臭的皮膚外科治療.中國美容醫學,2009,18(6):864-866.
[4]李菊妹,劉小舒,王屋金,等.腋臭手術范圍與療效相關性的初步探討.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5,21(3):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