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琴 楊紅英
腹痛是兒科常見癥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且年齡越小越不能表達腹痛的性質和部位,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1]。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加強對病情的觀察,及時發現患兒的癥狀和病情變化,有針對性地采取救治和護理措施。筆者對 63例腹痛患兒進行了護理觀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63例腹痛患兒,男 35例,女 28例,年齡 30 d~13歲;病程均在 3d內。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痛,哭鬧不安,嘔吐,腹脹,發熱,腹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便秘及拒乳等。主要體征有腹肌緊張,滿腹壓痛,臍部及臍上區壓痛,左下腹壓痛,右下腹壓痛,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塊等。確診為腸套疊 15例,急性闌尾炎 13例,急性胃腸炎 10例,消化性潰瘍 8例,腸梗阻 6例,疝氣 5例,腸扭轉 3例,腸道蛔蟲癥 3例。本組患兒入院后馬上給予相應處理和精心護理,臨床癥狀逐漸緩解并消失,均治愈出院。
2.1 病情觀察 首先了解腹痛的部位、性質、間歇時間,有無嘔吐腹瀉,腹部是否有包塊,有無發熱等癥狀。較小患兒(嬰兒)突然發生反常哭鬧,面色蒼白,出汗,精神萎靡及特殊的固定體位進行觀察,以鑒別急性炎癥腹痛還是平滑肌痙攣性腹痛。如腹膜炎患兒多側臥位,下肢屈曲,不變動體位,自發性腹痛不明顯,觸痛明顯。平滑肌痙攣性腹痛,是由于平滑肌運動過度,患兒多取前屈、俯臥或側臥位,翻轉不安,常以手壓迫腹部,觸痛不明顯,自發性痛明顯。一般內科疾病如感冒引起的腸系膜淋巴結炎、腸炎、菌痢所致腹痛的疼痛部位常會發生變化,而急性闌尾炎、腸套疊、腫瘤、腸扭轉等疾病引起的腹痛部位則相對比較固定。若 6~12個月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劇烈腹痛,面色蒼白,嘔吐,大聲哭叫,間歇短時間后再反復發作,排出果醬樣黏液血便,絞痛間歇期右側腹部或上腹部可摸到條索狀腫物,右下腹有空虛感覺,應考慮腸套疊。若于生后 1~3 d出現劇烈哭鬧、腹脹、嘔吐、嘔吐物中含膽汁,可考慮先天性消化道畸形,X線攝片可確診部位。若于喂奶后出現哭叫,上下肢及軀干呈屈曲狀態,經常有陣發性腹痛或隱痛以臍周為主,無固定部位,應考慮腸道蛔蟲癥。若患兒有陣發性腹痛,嘔吐物中有膽汁、蛔蟲,無大便及排氣,腹部可摸到蛔蟲包塊或痙攣的腸管部位可移動,嚴重者可發生脫水、酸中毒、休克,應考慮蛔蟲性腸梗阻。若為上腹部劇烈疼痛,患兒哭叫打滾,屈體彎腰出冷汗,面色蒼白,常伴嘔吐,嘔吐物中有蛔蟲及膽汁,陣痛間歇仍有微痛,異常疲憊,可考慮膽道蛔蟲癥。若 4~10歲患兒呈陣發性腹痛、局部壓痛、血便、大便呈棕褐色、帶腥臭味、嘔吐、腹瀉、脫水、休克、血壓下降,還伴有發熱應考慮壞死性小腸炎。
2.2 心理護理 根據不同年齡,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給予嬰幼兒母親般的愛撫,年齡大的多關心,多解釋,講道理,陪他們講故事、做游戲,分散患兒的注意力,盡量做到減輕疼痛的程度。
2.3 用藥護理 使用止痛藥物時,必須注意腹痛的性質、強度、原因、藥物的作用機制及副作用。急性腹痛在未明確診斷需觀察時,切不可濫用止痛藥,以免貽誤病情,如診斷明確,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應用止痛藥,對腹部術后2d的切口疼痛可常規使用止痛藥。囑咐家屬注意藥物副作用,按醫囑和藥物說明給患兒服藥。對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非甾體類藥物的患兒,應重視此類藥物副作用,正確掌握其劑量,用藥時間為餐后服用。同時注意觀察此類患兒有無上腹部不適、惡心等癥狀,及時向醫生報告,必要時按醫囑給予胃黏膜保護劑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胃舒平、雷尼替丁等,以減少上消化道潰瘍的發生。
2.4 飲食護理 一般情況下,急性腹痛患兒在未明確診斷或觀察期間,術前及術后腸蠕動未恢復,肛門未排氣前需嚴格禁食。而小兒對饑餓的耐受力差,常常因饑餓難忍大哭大鬧。這就需要我們向家長講清楚禁食的重要性,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否則會給患兒造成痛苦。對于易發生應激性潰瘍的患兒,除輸液等常規護理外,還應合理掌握其禁食時間,對食欲差的患兒,給予少食多餐,鼓勵進米湯、米粉、豆漿等易消化的流食,切斷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大量糖皮質激素,改善胃黏膜缺血缺氧。
總之,小兒腹痛有其獨有特點,在進行病情觀察和護理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對于提高療效、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1]楊玉榮.小兒急性腹痛護理評估.中國醫療前沿,2009,4(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