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啟洪 梁珊 黃晴
膀胱腫瘤居泌尿系統腫瘤的首位,發病率逐年上升[1]。為了探討超聲對于膀胱癌的診斷價值,筆者對 62例該病患者進行了超聲診斷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2例膀胱癌患者,男 39例、女 23例,年齡44~71歲。臨床表現包括無痛性血尿、膀胱刺激征、腰痛伴血尿、排尿困難等,均經膀胱鏡、手術后病理確診。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 3.5~5.0 MHz。患者在檢查前充盈膀胱,平臥位,充分暴露下腹部至恥骨聯合,探頭在膀胱區取縱切、橫切、斜切等多切面掃查,必要時經直腸多方向掃查,仔細觀察膀胱各壁有無局限性增厚、有無向膀胱腔內突起的腫塊,并且重點觀察腫塊的位置、形態、大小、數量、內部回聲、周邊情況及基底部對膀胱壁的浸潤程度,并仔細掃查盆腔內有無腫大淋巴結,注意盡量避免膀胱內偽影干擾對膀胱壁的觀察。囑患者變換體位,觀察腫塊是否隨體位移動,再用CDF I觀察病灶周圍及內部血流分布情況,然后用脈沖多普勒取樣。取樣容積 2 mm,調正 θ角≤60o,獲取病灶區血流動力學參數,即收縮期峰值速度(Vs),舒張末期速度(Vd),阻力指數(RI)。
彩超診斷出膀胱癌 59例,正確率 95.2%;誤診 3例,誤診率 4.8%,其中 2例誤診為膀胱內血凝塊,1例誤診為腺性膀胱炎。
超聲對膀胱癌的檢查,可提供以下有價值的信息[2]:①有無腫瘤;②腫瘤的大小;③腫瘤的數量;④腫瘤的形狀;⑤腫瘤的位置;⑥腫瘤的血供情況;⑦腫瘤的基底部;⑧腫瘤的分期(浸潤膀胱壁深度,包括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正常膀胱壁從內到外超聲表現為兩明一暗的三層結構即高回聲、低回聲、高回聲三層。內層明線為黏膜層,中層暗線為肌層,外層明線為漿膜層,在超聲上均呈光滑連續的帶狀回聲,較易區分。發生膀胱癌時,膀胱壁的三層結構被破壞。在膀胱充盈良好的狀態下,超聲可清晰顯示腫瘤浸潤深度[3]。彩色多普勒可以提供滋養血管的血流信息,能夠顯示腫瘤內血流情況,對于腫瘤內血供豐富,特別是有多彩湍流及較粗動脈血管伸入的部分更能清楚顯示,從而有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筆者對 62例經膀胱鏡、手術后病理確診的膀胱癌患者進行了超聲診斷分析。結果顯示,彩超診斷出膀胱癌 59例,正確率 95.2%;誤診 3例,誤診率 4.8%,其中 2例誤診為膀胱內血凝塊,1例誤診為腺性膀胱炎。因此,在膀胱內查見疑似占位病變時須與膀胱內血凝塊和腺性膀胱炎相鑒別。膀胱癌與膀胱內血凝塊的主要鑒別要點為:膀胱癌以等回聲為主,少數為低回聲,腫塊球體感極強,腫塊較小時,內部回聲較均勻,較大時實質回聲雜亂不均,可有斑片狀低回聲,膀胱癌與膀胱壁相連處基底部寬大僵硬,膀胱壁受浸潤破壞,壁回聲帶斷裂或連續性消失,受浸處可向外生長,膀胱癌一般不會移動,蒂柄細長的腫瘤其游離部分可能出現晃動,范圍較小,基底部卻不移動,膀胱癌不會在短期內縮小或消失,位置常恒定,可并有較多浸潤或繼續長大;膀胱內血凝塊常以強回聲為主,似棉絮狀或不規則狀,內部回聲點反射明顯,有輕浮感,暗區不明顯,內部回聲稍不均或欠均勻,與膀胱壁分界清楚,血塊僅占據膀胱腔內液體空間,壁連續完整,血凝塊在轉動體位或在探頭擠壓震動下可出現一定的游移,甚至完全離開膀胱壁在腔內無回聲暗區中飄移,幅度較大,治療后在短期內聲像圖改變明顯,可明顯縮小甚至消失。在與腺性膀胱炎鑒別時,需注意腺性膀胱炎系膀胱黏膜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后,局部形成真正的腺體呈絨毛狀腫塊或半圓形小丘,聲像圖極似腫瘤,但腺性膀胱炎的增生團塊或結節形狀不規則,無球體感,與膀胱肌層間有分界,層次結構可辨,無浸潤征象,周圍膀胱壁廣泛彌漫增生、增厚,臨床上多有尿路刺激癥。
總之,超聲具有無創、簡便等特點,是診斷膀胱癌的有效手段。檢查時,應注意膀胱癌與具有相似聲像圖疾病之間的鑒別,盡量減少誤診的發生。
[1]李書平.超聲診斷膀胱癌 3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2):5472-5473.
[2]劉中國,劉中文.B超診斷膀胱癌的臨床價值探討.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1):86-87.
[3]王瓊,易珊林.膀胱癌 50例超聲診斷及分期結果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7):6733-6734.